书荒啦文学网 - 耽美小说 - 公子扶苏(父子)在线阅读 - 章九上临尘之策,奠基华夏(四)

章九上临尘之策,奠基华夏(四)

    “如果陛下决意要在关中征调五十万青壮力入海南,那么关中的老秦人只余百万人,仅占关中总人口的两成以上,不过百万人而已,而且多数都是老弱妇孺。”

    嬴政召见李斯时也没避开扶苏,此刻扶苏并不意外关中秦人人口之少,然而嬴政却非常难以接受,惊讶无比,“怎会如此?”

    李斯拿起大笔在竹简上一笔一笔计算着,“以秦昭王后期领土计算,老秦人总共千万上下;其中陇西、河西、巴蜀、关外几郡人口,大约占秦人六成,有五百万上下;关中腹地人口,大约占秦人四成,有三百万余。”

    扶苏倚着几案,右手食指轻缓的点击在案几上心内核对,是不错的,关中腹地这一半人口,加上整个陇西数十万人口,是真正的嬴秦部族,也就是老秦人了。

    这些老秦人才是秦国的根本,可惜啊,如今也快被嬴政造没了。

    嬴政脸色逐渐沉下来,比方才王翦请求把秦军主力驻扎在海南的时候更可怕。

    李斯接着说下去,“自灭六国大战开始,秦国主力大军连同咸阳及各要塞守军,再加皇室与各种官署护卫军士等,总数是将近百万。这一百万之中,真正的老秦人至少占去七成上下。如此,以全部秦人总数计,大体是十人一兵;而若以秦国成军人口基数计,则已经是两男一兵了,到顶了。”

    成军人口指的是男子中的适龄男子总数,传统规律,成军人口的三分之一可以征为兵,三分之二承担国营民生。

    像秦国这样,征发成军人口的一半是很少见的,而后来的大小战役里,更是把老秦人的大半青壮力送上了绞rou机。

    战争中军队损失是要快速弥补的,加上后续的征发,大概是一百三十万左右,投入过半,可谓倾国力而战。

    “平定六国之后,又征发三十余万民力进入南海,其中八成是秦人男女;再加几次征发老秦人赴北河守边,又有几次与山东人口互换迁徙。总体说,关中迁出的老秦人计一百余万,入军带前后伤亡八十余万,总计两百余万……目下之关中老秦人,除了在军男子,八成都散布到边陲去了……”

    “所以……”李斯长久不语,扶苏下意识接了两个字。

    李斯艰涩道:“所以……关中无人可征了。”

    主帐内长久的沉默,气氛压抑至极,嬴政的面色首次变得黑沉无比,一言的掀开营帐走了出去,把长公子和丞相都留在了后面。

    李斯沉默的收纳笔卷,扶苏久久的沉默后,突然问李斯盘桓心头良久的疑问:“关中秦人数量锐减,不足供父皇的大业驱遣分散,丞相心知肚明,可为何没有禀报出来?”

    李斯沉默得时间更长,“殿下认为,六国之民可用么?”

    “大秦子民,确是还不完全包含六国之民。”

    “殿下也清楚老秦人迁出关中,后续迁进来的六国之民并不诚意臣服,常有摩擦生事,如果大肆调用,反而会成为祸乱的聚集地,所以除了尽量多的征调秦人,没有其余的选择。”

    “可如果放缓新政的进度,一切就不会是这样。”

    “新政一旦开始,就不是你我能掌控的,华夏文明,千秋鼎盛,乃陛下毕生的追求。”

    说完这一句李斯就不说话了,扶苏也不说话了。

    嬴政急于推行新政,龙行虎步,一个个新政颁布出去,急于见到效果,而且他也不能缓慢,一旦放缓了政策修整,必将迎来更大的反弹。

    这根本就是一个死局,统一六国容易,如何在北有匈奴,内有强敌的情况下修整国土,守住基业才是最艰难的事情。

    扶苏走出营帐,蒙毅匆匆而他来,对扶苏说:“陛下不许人跟,发生了什么?”

    “蒙毅叔叔把披风给我吧,父皇朝哪边去了?我去寻他。”

    “西海岸边。”

    “不必派人跟随,父皇他只是受到了点打击。”

    绝不只是一点打击,而是极大的震动,骇得嬴政手足无措,难以镇定。

    关中老秦人人数如此之少意味着什么?意味天下一旦有变,他连十万军力都无法征齐,秦军的主力一在南海,二在九原,根本动不得。

    一旦天下动乱,六国趁势作乱,大秦将危矣。

    李斯为何不早禀报?嬴政也生出这个疑问,但很快他就将怀疑抛之脑后,李斯和他政见一直都很吻合,况且导致如今结果的不是李斯,不是任何人,而是他自己。

    关中的老秦人不正是被他的一道道政令四分五裂,分散到各个地方的么?他自诩天下共主,华夏开天辟地的第一个皇帝,功迈三皇,德兼五帝,却不觉留下了巨大的祸端。

    嬴政生出了胆寒之意,透骨的森寒一丝丝爬上了脑髓,僵住了他。

    红衬黑面的披风被轻轻覆盖到肩上,扶苏站在岩石上没有看嬴政,眺望着极远的海域,看不到尽头的海平线一点点纳入了夕阳的余辉。

    两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

    海风吹来淡淡的腥气,两人都没说话。

    扶苏率先打破了沉默,轻缓的语调悠悠响起,未见沉重之意,“父皇若实在担心,可以把海南的大军调回去,海南咱们可以迟些收复。”

    嬴政回身时肩上的披风掉落在地,扶苏站得比他高,眼也不眨的垂眸和他对视,淡淡地补充道:“海南不急在一时,但内乱在即,父皇应该分得出轻重缓急。”

    “海南不急么?”嬴政将扶苏拉下岩石,随意扫了扫石头上的灰,又拉着他坐下,怅然道:“王儿,你还是太年少,看不透,海南若没有王翦,你觉得会变成什么样子的?”

    “海南游离大陆之外,自成政治,短时间内不会有改变。”

    “咱们不管他,不正成了天然的庇护所么?如果六国在此起事,可真就是鞭长莫及了。”

    扶苏愣了愣,这一点他还真没想到。

    嬴政摸摸他的脸,和缓了一点语气,道:“沿海一带,已见六国踪迹了,更有探子禀报他们这些人纵横勾连,把海外的岛屿当成了容身之所,这样的秘密基地,朕已经捣毁不下十处了,王儿可明白点了么?”

    “原来是这样的。”

    嬴政顺手将扶苏拉入怀里,搂着人低声道:“所以即便如此,朕还要加派人手暗中在沿海一带调查六国贵族。”

    扶苏道:“那我有一个人推荐。”

    “王离么?”

    “他做事沉稳有度,目下寻不到更好的人选。”

    “会不会有点大材小用了?”

    扶苏靠在嬴政肩头缓缓道:“王离离开九原是奉了王贲将军的令,是回来尽孝的,这个时候让他回到九原,他也是甘愿的,但是和匈奴之战不在于一时,不如先给他安排点事情做。反正左右他在海南无事,大材怎可浪费。”

    “你倒是会物尽其用。”嬴政笑了笑。

    又安静了一段时间,扶苏问:“父皇在想什么?”

    “父皇在想,祸引深埋,一旦引爆会有何结果,如何保全大秦,如何保全了你。”

    扶苏倏地生出一个想法,他是熟知历史的,他知道秦国的隐患,此刻他忘却了不可违背历史轨迹的戒令,所想尽是将危险掐灭在襁褓中。

    既然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那他提前把项羽找出来暗杀呢?

    既然秦之后刘邦建立了汉朝,那他提前让这个汉高祖消失呢?

    这番一想,念头就止不下去了,扶苏竟微微颤抖起来,迫切的想要实现看看,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

    扶苏以前以为秦国覆灭是二世暴政,可后来却觉得不对,秦国主力一在九原,一在海南,如何能应战?

    扶苏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失偏颇,但他现在切切实实对刘邦不耻起来,刘邦趁虚而入,秦国镇守北域和海南,无力收回主力军,竟然被覆灭了帝国。

    何其悲哀?

    刘邦在秦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汉朝,和清朝的建立有何不同?明朝崇祯皇帝末年,李自成攻入都城,满人趁机南下中原,窃取江山。

    然扶苏也明白兵者诡道,讲君子仁义才是可笑,一切不过成王败寇罢了。

    “冷了么?”嬴政捡起披风抖落灰尘抬手就盖到扶苏的身上,直接当着扶苏的面将往后的筹备交代得一清二楚。

    “朕准备留旨意,王翦之后,近百万数的老秦人军民驻守海南三郡,此事非同小可,为天下计,朕会授予副将等人临危独断之权。”

    “具体呢?”

    “一旦内地战乱,南海关闭要塞,不参与战争,只要休养生息,等待机会回归华夏即可。”

    扶苏错愕,“父皇,你说什么?”

    “王儿,老秦人北上,则华夏从此无南海。”

    “胡说!即便不在我大秦手里,还有……”

    扶苏兀地住口,后世之事还未发生,眼下只有一个大秦。

    嬴政却笑着安抚了他,继续说道:“王儿是想说还有后世之君么?但王儿可知,殷商之后,如果不是老秦人部族困守陇西,长达数百年之后,华夏岂会还有西土?如今不过是故技重施罢了,征服一方土地容易,征服一方人民却难,同化一方部族更难。”

    “王儿,刀兵只能攻城,不能攻心,唯有漫长的岁月才能让天下真正的一统,才能确保华夏的族群万世永昌。”

    嬴政用的华夏族群,而非是大秦子民,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华夏不是一个民族的代名词,华夏是一整个包罗万象的文明,老秦人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

    “老秦人和戎狄数百年的交锋,慢慢融为一体,统合了戎狄,保存了西土。既然老秦人能为华夏留下广袤的西土,自然也能为华夏保存广袤的南海,这样的华夏才是朕要送给你的。”

    扶苏颤声道:“可父皇有没有想过一旦秦国无军可用,怎能抵挡六国军队,到时候秦国一旦覆灭……”

    “朕正因为想到了这一点,才让南海闭关自治。如此即便秦国覆灭,华夏依旧不会失去海南,况且一个国家的覆灭又如何?你不也看到六国各方都聚着力量复辟么?”

    嬴政展现出了他超越世俗,超越一切的眼光,“朕的王儿啊,你且看着,这天下不论如何分裂统合,不论建立起了多少个国家,实际上都永远只有一个名字,叫做华夏!”

    扶苏知道嬴政说的是对的,他记得曾有人评论后世的中国就是伪装成一个国家的文明,而文明本身就是包容一切的存在。

    嬴政傲然道:“而朕不只是秦国的皇帝,还是华夏的共主,这一点上,才是朕和历代君王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