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嬴鱼 第210节
书迷正在阅读:飞剑问道、三寸人间、天道图书馆、天下第九、圣墟、一碗清酒、九零致富经、真千金拿了奥运金牌剧本、穿成大唐名相张九龄正妻后
纵观春秋战国四百多年,就是一部征伐史,各诸侯国之间,时不时的就要打上一场,权当日常问候,若是哪国国君交替,那就更好了,新国君能不能即位? 打打看呗。 新国君能不能把王位坐稳? 打打看就知道了。 新国君是守成还是进取,那就更好办了,战场上见真章吧。 所以,在国丧开始,秦国就已经做好征伐的准备了。 西面有秦峦防御西羌部落,北面有图对守匈奴、东胡等游牧部落,晋阳有司马梗防御赵国从雁门进攻河东,上党有王龁伺机而动,可攻可守,灵活机动,南面有蒙武率领南郡屯兵防守楚国西进,东南沿海有蒙嫣和率领的水师做策应,一旦楚国有所行动就进攻楚国的大后方,以及处在齐、楚、魏三国中间的陶郡,都有王陵亲自带着一支守军镇守。 这些地方,不是有关卡可以防御,就是有山河之险可以据守,所倚靠更多的是擅于指挥作战的名将,而不是更多的军卒,所以,秦国东南西北四个地方,只有东面河内平原,需要大量的兵卒去填补防守空缺。 司马梗和王龁在晋阳和上党领兵防御的是赵国,虽然有之前秦王和赵王的会盟,也有河内与赵国贸易部分让利,但秦鱼其实一点都不相信赵国不会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 秦赵会盟,双方从来都没遵守过约定。 不过秦鱼对赵国也没有那么太在意,因为,他早就得到消息,燕国将兴兵六十万,去攻打赵国。 赵国若是不想灭国的话,就只能是全力应战燕国,对秦国,也就无暇他顾了。 秦鱼和白起、蒙骜他们推演的结果是,齐国做壁上观,韩、魏、楚三国率领联军在大河沿线选择一处作为突破渡口,渡过大河突袭河内某处。 因为大河中游沿线几百公里都在河内,秦军不可能沿着河岸线处处布防,所以,只要联军能有一支突袭军队登到北岸,占据城镇,以此为据点,就能接应更多的联军登岸。 在登岸的过程中,联军或许会有大量减员,但只要能成功登岸,那就是值得的。 秦鱼都已经做好联军登陆北岸所造成烧杀抢 掠等损失的准备了,但他们得到的消息是,韩魏楚联军并没有从大河做突破口进攻河内的某一处,而是将目标放在了陶郡。 韩魏楚联军三十万,蜂拥冲向陶郡,以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将王陵带领的十万守军赶出了陶郡,朝齐国方向奔逃而去。 秦鱼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先是惊诧,然后就是拍案叫绝! 为魏无忌和景阳。 魏无忌此人,秦鱼一直都觉着,名过其实了,或许,他后世战国四公子的名头,都是他手下收拢的门客们给吹出来的? 景阳就更不用说了,听说,历史上,他因为善于用兵,在赵孝成王面前还与荀子议论兵事呢。 两人都著有兵书流传后世,而且都以攻战著名。 但是,就秦鱼目前经历的,魏无忌和景阳都没有表现出让人刮目相看的领兵作战能力,这与他们所传播的名气,严重不符合。 因为在与秦国的几次交战当中,尤其是几年前的河内保卫战中,这两人,别说与白起这样的名将交战了,他们就连王翦这个十来岁的少年将军的防线都没有突破,就灰溜溜的各自退兵了。 虽然上次的河内保卫战秦国胜利的因素有很多,但魏无忌和景阳在兵事上无所建树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 而现在,秦鱼是真的见识到了战国名家的厉害。 历史上的信陵君窃符救赵被秦鱼给蝴蝶没了,但现在的信陵君大破陶郡同样可以名留青史。 陶郡是什么地方? 陶郡,是秦国设在东方的一个天然大仓库! 陶郡是个四会八出之地,天下所有的奇珍异宝雅俗货物都在陶郡汇聚中转,然后分散至天下各处。 可以说,陶郡遍地都是金子。 但是,陶郡更多的是经济上的意义,攻战它,除了能得到无数的钱财,战略上的意义并不大。 你占领了陶郡,除了得到一些浮财和一块不大的土地,你还能得到什么呢? 你不像是占领了河内的一块土地,可以作为据点据守,用以扩展周围的土地。 陶郡就是秦国的一块飞地,占领了就占领了,军事意义不大,总不能一把火烧了砸了毁了泄愤吧? 猪拱白菜都不是 这么个拱法。 所以,为了保护这个金疙瘩,秦国放在了十万守军在陶郡,真的算是大手笔了。 但魏无忌显然不是这么想的。 换个思路去想,这支魏无忌和景阳带领的联军最缺少的是什么? 粮草吗?铠甲军械吗? 都不是。 他们缺少的,是士气。 是面对一直打胜仗战胜他们的秦军的勇气。 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猜想的话,那就很好理解魏无忌为什么会选择拿陶郡开刀了。 陶郡可太好打了,人海战术,很轻松的就将陶郡的秦守军打的落花流水,拿陶郡这个富的流油的秦国土地给联军练手长士气,简直是个绝妙的主意。 看看这支联军的每一个兵卒吧,他们怀里揣的、腰间挂的、背上口袋装的满满的都是他们这辈子都没见过摸过的金银玉器,他们嘴里嚼的,手里拿的,都是平日里只能看却吃不上的各种吃食,还有光看着就眼晕的盐和糖,而这些,现在都是他们的。 魏公子说了,这些,都是他们打下来的,就是都属于他们这些兵卒子的! 都是他们的!! 三十万联军,也就只将陶郡刮了层皮,陶郡到底有多么富庶,让韩魏楚三国大开眼界。 大开眼界的同时,却也十足十的助长了这三十万联军的士气,只是一个陶郡就能得到他们这辈子都花不完的钱财,那么等到了河内,那得有多少财富在等着他们啊? 魏无忌看着联军军卒们个个眼冒绿光,战意冲天的样子,满意颔首,觉着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三国联军,总算是可以用了,他一鼓作气,带着这支如恶狼一般的军队借道齐国,很轻易的就攻下了平阳、邺县等地,然后稍作整顿,全力进攻安阳,扣关荡阴。 等到在咸阳的众人收到联军扣关的消息的时候,联军已经将安阳攻打下来,等待与景阳率领的另一支去陶郡洗劫增长士气的二十万大军会和,再进攻荡阴。 没有兵行险着渡河偷袭,没有兵分几路奇袭,魏无忌选择面对面作战的进攻方式,与秦军决一死战,夺取荡阴。 魏无忌相信,只要夺取了荡阴,联军就能高歌猛进,直入河内的南阳之地,与河对岸的魏国守军合成 防线,大半个河内就到手了。 河内到手,魏国大梁,就不用暴露在秦国的眼皮子底下了。 白起一眼就看出了魏无忌的打算,他很欣赏这位魏国的公子,但很可惜,魏公子的打算恐怕要落空了。 白起请兵出战,他要亲自带兵,将这支号称五国联军的大军赶出河内,还秦国以安宁,以告慰英灵未远的先王英灵。 太子柱拍案叫好:“一切就都托付给武安君了!” 秦鱼脸色臭的很,他忍了又忍,没有当众反对太子柱的“王令”。 秦鱼跟在白起的身后往外走。 或许是秦鱼的脸色实在是太难看了,白起安慰他:“你也莫要太伤心了,你若是哀伤太过,让先王知道了,定会心疼。” 秦鱼盯着白起,眼睛有些泛红,语气难得的有些冷硬问道:“你为什么要亲自请战?你多大岁数你自己没数吗?” 白起先是被他说的楞了一下,等明白过来他什么意思,便笑了起来。 秦鱼:“你笑什么?!” 白起笑道:“你觉着我老了,上不了马?打不了战了?” 秦鱼嘴硬:“难道不是吗?巡游时候你就病了一回,打仗可不比巡游,你身子骨受的了吗?” 说起自己在巡游中那次生病,白起就非常有话要说:“上次若不是你非拉我喝酒,喝醉了吹了夜风,我原本可以不用病的。” 秦鱼听到这样推卸责任的话,秦鱼气的眼睛都睁大了一圈:“我拉着你喝酒?明明是你......” 白起老神在在:“谁能证明?” 秦鱼嘴巴张张合合,最终泄气道:“能证明的人,已经躺棺椁里了......” 两人心情都低落起来,沿着宫道往外走。 如今已经是九月末了,落叶枯黄飞舞,一派的寂寥景象。秦王崩逝也才十来天的功夫,时间短的,压根没有人已经死了不在这个世界上的真实感。 两人无言的走了一会,秦鱼继续一开始的话题:“河内有王翦、摎、张唐等将军率领的六十万大军,不愁不能抵御住联军,你,为什么一定要亲自走一趟?” 白起:“大概是为了我‘人屠’的名号吧。” 秦鱼 皱眉,没明白是什么意思。 白起无声的笑了笑,他道:“不瞒你说,自从跟你联手,我负责攻城略地俘虏人口,你负责让这些俘虏安安分分的安居乐业以来,这么多年过去,我夜里睡觉,都能安稳许多了。有时候我都在想,赵鱼,你怎么生的这么晚?你要是早生几十年,哪怕十几年,我是不是,就不用杀这么多人,赚这么个‘人屠’的名号了?” 秦鱼眉头皱的更紧了,辩驳道:“用兵之法而已,一切都是为了胜利,何必想这么多?” 白起笑笑:“不错,用兵之法而已,有你在,我的《白公兵法》,都能多写几页纸了。” 除了杀人,还需治人,治理军队自己人,治理俘虏敌人,都是兵法学问。 秦鱼:“别偷换话题,你还没说你非要自己领兵的原因呢。” 白起无奈道:“河内不止是你的心血,更是我的心血,我当年辛苦将它们打下来,可不是为了今日让别人糟蹋的,既然魏无忌想正面对敌,那我就......” “行了,别说了。”秦鱼忙制止道:“我并不想知道你的作战计划,我只是,只是......” 白起接口道:“你只是担心我的身体,我知道了。” 秦鱼:“......” 他感觉心口闷闷的,他想说,将河内的损失降至最小,又不是非你不可,秦国如今,并不缺乏将领用,但秦鱼也明白,如果是白起领兵的话,说不定敌人一听他的名号,就都望风而逃了。 这也是白起方才说的“......为了我‘人屠’的名号......”的意思。 白起“人屠”这个名号,就是从韩魏楚三国这里杀出来的。! 第192章 韩王 与上次长平之战白起是秘密到上党不同,此次白起征战,先是轻骑从咸阳出发,然后在洛阳集结军队,再旌旗摇曳光明正大的摆出阵仗来行军的。 因为今年的秋收已经结束了,百姓正处于农闲阶段,秦人又不畏惧战争,所以,虽然秦国正处于四面防御和开战的局面,已经征发过一次兵役了,但自愿跟随白起出征的老秦人仍旧很是不少,只从咸阳附近二次征来的兵就有六万左右,更别提在二川郡,已经有五万大军等着了。 白起站在高台上看着下面雄赳赳气昂昂的好儿郎们,觉着十万人是个不多不少不尴不尬的数字。 若是急兵突袭打速度战的话,十万军太多了,四五万差不多,但若是攻占城池还要押送俘虏的话,十万人可不够。 白起留下军尉公孙棠棣领着两千人在二川郡继续征兵两万,作为后勤服务部队,两万是下限,没有上限,如果公孙棠棣有那个本事,大可将所有二川郡的百姓都征来做兵役,兵家用兵,总是多多益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