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书迷正在阅读:兄弟,别这样[穿书]、清穿之穿成四爷的格格、小夫郎[女尊]、司天监女官养成记、人气角色演绎指南、一脚穿进霸总文,我躺了算了、清穿之康熙惠妃、回到七零养崽崽、救命,穿成前妻的情趣玩具了怎么办(纯百)、痴缠!人鱼meimei投怀送抱
平阳王这一手化整为零玩得是相当漂亮,借着走马坡的独特的地形,把所有人都骗了过去。 沈君尧转身走向那堆腐烂得差不多的木板,用脚尖踢了踢,目露了然。 “这些木板是从押运的车辆上拆下来的,虽然木头腐烂了,很多位置残缺,但这一块的下缘还残留了一个卡槽,可以看出是属于板车两侧的挡板,只是被拆下来了而已。当时运粮队的马车是有挡板的,他们将车子运出去的时候拆除了挡板,让人误以为并不是同一辆车罢了。” 由此可见,那些黑衣人穿着寻常人的服饰零零散散进入朗县伺机埋伏了时晏平的队伍。 事情完成之后他们收拾了现场,不知道用了什么办法将防护架和铁门在无人在外的情况下恢复成了原样,并且一直躲在山洞之中。 齐啸和卓耀杰带人进入之后走马坡就封闭了,活下来的黑衣人们不曾离开,恐怕是借着早已筹备在山洞中的物质渡过了那小半个月的朝廷人员探查。 等朝廷的人离开,案件被定性为时晏平带着人员和物资设法脱逃通敌卖国,那走马坡的看守封闭也就解除了。 届时平阳王再趁着朝廷调查期间安排其他人分批乔装进入朗县,在卓耀杰的帮助下趁夜进入走马坡打开山洞,运走物资即可。 每次只要进入七个人就能在两刻钟不到的时间里挖开山洞,这七个人再与山洞中活下来的黑衣人合作,用已经拆除挡板经过伪装的车子将物质运出山洞,走的时候还能顺便捎带上几个黑衣人。 而契尔巴人是游牧民族,极擅隐匿踪迹,会用树枝扫除自己的脚印,平阳王训练的死士既然能学会契尔巴人的格斗方式,那这种隐藏足迹的技巧自然也是会的,那些进出走马坡的脚印和车辙印子大概就是这样被掩盖掉了。 就靠着这样每次一辆车十几号人,连着搬运了一个月,整个山洞里的物资也就被神不知鬼不觉从朗县转移走了。 “魏大爷他们当时因为害怕根本不敢靠近山洞附近查看,只是蹲在较远的树下听声音,这也是整个计划当中,平阳王选择这个位置开挖山洞最巧妙的地方。”,沈君尧说着直接拔刀出鞘,在地上画了个简易地图。 随着他的刀尖移动,走马坡的整体形状很快就出现在地面上。 沈君尧在地上圈出他们所处的山洞位置,收刀入鞘又接着道,“走马坡虽然是个长走道,但靠近山洞这一块正巧有一个较缓的弯道,不管是从哪个口进入经过,这个位置都会出现一块视野盲区。” 图都画出来了,沈指挥使后面的话基本不用说出口了,在场的另外四个人都知道这个位置的巧妙之处了。 人如果站在弯道的中外侧便能看见山洞的情况,但是那儿没有树木遮挡,视线开阔。 而靠近弯道的内侧则不一样,这里是视野盲区,看不见山洞的情况,但却有一小排大树沿边零星长着,可以容人藏身。 第465章 465 抽丝剥茧 大半夜宵禁进入走马坡的人,听见了前头有整齐划一类似军队一般的动静,又伴随着马蹄声,心里自然是害怕自己撞破什么大事的。 再加上当初这边死了一队施工人员,又有全知教教徒在这儿开坛做法,一地的黄纸还有巨大的符文旗帜在黑漆漆的夜里会无限放大人心中的恐惧。 魏大爷他们还没走近就已经隐隐觉得是有鬼怪,遇上阴兵借道了,自然是不敢再从中外侧走过山洞这一段路了,只能胆战心惊躲在内侧的大树下,又是念经又是闭眼就盼着阴兵看不见自己,一直躲到平阳王的人完成任务恢复防护架然后离开。 大庆有宵禁,走马坡又只是个极长的走道,谁也没想过大半夜会有人在里头转移东西,所以巡夜的人也不会进入走马坡。 “假设这些都合理,魏大爷和另外四个人也是凑巧进入并且没有撞破,但卓耀杰和平阳王就不怕刚好有个胆子大上前一看不就发现了?”,姜甯顺着沈君尧的推测往下想,总觉得这个地方不合理。 “看见了,杀了便是。”,沈君尧身上透着肃杀的气息,语气骤然一冷,“如果没有人撞破那便更好,得到了自动替他传播阴兵借道消息的棋子,让其他人更加畏惧走马坡这个位置,也就不会有人胆敢跑到此处探究,秘密也就安全了。” 外面的山风灌不进山洞中,姜甯却觉得通体发寒。平阳王这个人心狠手辣草菅人命,是个实打实的大患。 而齐啸在一旁听了许久也觉得合理,他告诉沈君尧,朗县的巡夜人员会分别在东边和西边进行巡守,并不需要穿过走马坡巡夜。 这也就说明,宵禁之后的走马坡相当于一个无人地带。 曹奎作为统管几城的千户,在人员布防方面的经验比起时均和齐啸都要丰富得多,他提出一点,那就是当时走马坡进出口极有可能是有平阳王的人在暗中守卫的。 “如果发现的人并没有上前靠近,反而借着月色偷偷摸摸后退撤离走马坡,那这个山洞的秘密还是会被发现。最保险的就是在进出口的树林里设下暗中监视的人,一旦发现人员进入就小心尾随,确保进入的人没有发现才让他活着离开走马坡。” 曹奎的说法十分合理,并且还验证了沈君尧心里的另一小疑点。 祝九思说过,走马坡的防护架工程开始之后,卓耀杰居然只调用了两个自己信得过的官差在现场驻守。 探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