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在线阅读 - 第380章

第380章

    甚至李邦华都能联想到,为何山陕一带的流贼之势,会表现得这般迅猛,实则是地方官府做的太过分了。

    跟这样的人,一同为官,李邦华心中感到羞耻。

    但是现在问题出现了,他这个军机处大臣,兵部左侍郎,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稳定局势的前提下,尽量把自己所看到的事情做好,不叫不法风气横行大明!

    第六十章 吏治新规(1)

    “阿嚏……”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揉揉鼻子,笑着摇起头来,这又是谁在背后念叨朕,估计没什么好事吧。

    从钦定袁案,明确内阁职权后,这朝堂上的氛围,就悄然在发生着改变。

    一批务实、有能力的良臣,被他提拔上来,赋予相应的权柄,在各自的官位上,做着应尽的事宜。

    “韩卿……近期国朝接连出现状况,你这个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心里是怎样想的?”收敛心神的崇祯皇帝,看向欠身而立的韩继思,开口说道。

    “朕现在是愈发的觉得,我大明的吏治,出现了很大问题,若是不加以整治的话,那大明迟早是要出大问题的。”

    天子这是想整顿吏治?

    借着京通贪污案发威吗?

    韩继思眉头微蹙,心里暗暗揣摩着,崇祯皇帝所讲之意。

    从他替代刘宗周,出任这都察院左都御史后,这都察院所空缺的官位,就增补了不少。

    “启禀陛下~”

    韩继思拱手作揖道:“从通敌案,到京通贪污案,的确暴露出很多问题,近期臣在都察院这边,也与同僚研讨此事。

    觉得有必要在国朝这边,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纠察,尤其是六部这边,兹事重大,若是不加以整肃的话,恐国朝法纪,必将受到动摇。”

    对韩继思这位新上任的左都御史,崇祯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至少他不会像刘宗周他们那般,为了朝局的影响,在一些大臣的影响下,公然跟他这个大明天子顶撞。

    作为大明的监察机构,都察院的职责很重,是整顿吏治,震慑官场的要地。

    只是受连年党争的影响,从万历年间后期开始,都察院这个重要机构,不是被齐楚浙党的人把持着,就是被东林党把持着,最后被阉党控制着。

    使得都察院渐渐有成为摆设的味道。

    而吏部职权之内,这六年一次的京察,三年一次的大计。

    分别对准京官和外官的考核制度。

    亦在这种不正风气下,成为朝中各派势力,来回打击政敌的利器。

    名义上是替国朝分忧,淘汰不好的官员,实则却是行党同伐异之事,给大明带来很大的危害和影响。

    “这些事情,你们都察院负责即可。”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召韩卿过来,是有几件事情要说,且都察院这边,近期就要开展落实下来。”

    韩继思认真的听着,但是内心的直觉告诉他,天子要讲的事情,那必然是牵扯不小的事情。

    毕竟从天子御驾亲征,打败寇边进犯的建虏八旗后,其整个人的治政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自朕御极登基以来,这国朝上下,所闹出来的事情就不少。”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继续说道:“尤其是在京为官的群体,多数的官员是好的,但总有一小撮人,心摆的不正。

    韩卿也知道,眼下的国朝,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看似平静的背后,却有着诸多的弊政需要处置。

    如果说在朝堂这边,都没办法摆正风气,摆正心态,好好为大明社稷分忧,那又如何约束地方,叫地方上的官员,一个个的为国朝分忧呢?”

    当初崇祯皇帝登基之时,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表现出极为的厌恶和仇视,觉得大明衰败的根源,就是他们为非作歹所致。

    所以在拿下魏忠贤这个权阉,将其发配之际,就开始大力罢黜阉党官员,提拔韩爌为首的东林党人,这也使得天启朝绝迹的东林党,再度登上了大明朝堂的舞台。

    可那时的崇祯皇帝并不明白,大明所衰败的根源,不是某一派造成的,是连年的党争,导致吏治腐败严重,加之诸多缘由共同催化出来的。

    如果说在大明的朝堂上,只有一派独大的话,那遇到问题,遇到突发状况时,就是会遇到诸多的掣肘。

    “……朕打算叫都察院这边,遴选一批年轻的御史,派驻到部院寺等衙署,甚至是内阁这边,也要派驻。”

    崇祯皇帝神情严肃,开口说道:“将都察院的职责,深入到国朝的每个衙署,确保责任制和追责制,能切实落实下来。

    而不是说只是个空谈,这样一来的话,哪个衙署出现问题,都察院这边,就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

    倘若最后叫朕知道了,是无故爆出来的,那不管是涉及到谁,还有相对应的派驻御史,都将受到国朝法纪的严惩!”

    韩继思闻言,心里不由得一惊,脸色微变,按照天子所讲的这些,那都察院的职权,无疑是大大增加了。

    毕竟先前的都察院,所负责纠察一事,是风评弹劾,这样相对来说,就比较被动。

    但对国朝所辖的一众衙署,都派驻监察御史的话,那无疑是变被动为主动。

    可是这样的事情,在大明从没此先例啊,若是朝中的大臣知晓此事,会表现出怎样的态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