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科幻小说 - 硬科技巨头在线阅读 - 第13章 方浩野心

第13章 方浩野心

    “哪里哪里,广华县需要的就是方总这样的英才来投资建设,像方总这样心怀家乡的大老板不多了,老百姓苦啊。”县长张华感叹道,作为一县之长,虽然他是有点贪财,但是对于将治下建设好还是非常渴望的,一个辉煌科技公司的加入可以解决数万家庭的就业问题,他不得不重视。

    方浩申请建设科技城之后,基本上一路绿灯,所有的文件非常顺利地批复下来,他再次感受到了资本力量的强大,在这个社会,高科技大资本就是爷,连政府官员也不得不巴结。

    上面一动嘴,下面跑断腿,五十亿资金砸下去,辉煌科技城很快忙碌了起来,这一万亩土地不但有大量厂房和实验室,住宿等生活设施也不可缺少,而且要做到最好,方浩做了几个要求,美观、坚固、舒适,而且还要夏季通风,冬季保暖。

    交通一定要特别方便,方浩做出了要求,所有的员工可以十五分钟之内赶到办公区。

    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游泳池、购物中心这些设施应有尽有,但是仅仅是设计图的制作就出现了很多问题。

    “老板,这是新的建筑设计公司的设计图,你看怎么样?”周芸递给方浩一叠文件,笑着问道。

    “上次建筑公司给我们设计的图纸真是太敷衍了,根本没有体现出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创新精神,不知道这一次怎么样。”方浩接过文件,开始浏览辉煌科技城建筑设计图。

    “看来国内的设计水平真的不怎么样,我们要求的美观、坚固、创新还是没有达到要求,你看国外的顶尖一流公司谁不是有优越的办公条件?我们需要一流的建筑设计团队进行这个项目,争取建设成一座世界一流的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特色的具有科幻美感的科技城,不但要美观,还需要拥有家的感觉,让员工拥有归属感,可以带着家属来公司居住,地上建筑群和地下建筑群都需要认真的设计,国内的建筑设计公司他们这是逗我呢,根本没有自己的设计思想,小莹,你找人联系一下猎头公司,我们自己组建建筑设计部门,力争打造自己的高水平建筑设计团队。”方浩皱眉看了一下科技成的设计图。

    “方浩,我们是不是要求太高呢?”周芸问道,这已经是第三次打回辉煌科技城设计图了,科技城不都是这样的吗?

    “这个要求是有点高,但是我们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公司,是向世界一流企业看齐的高科技企业,我们的建筑必须要有科幻美感,同时要有创造性。”方浩说道,没办法,谁叫他有钱任性呢?

    “好吧,只是这样做的话不但需要大量的时间,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你要有所准备。”周芸无奈地说道。

    “资金和时间都不是问题,有些事情急是急不来的,我们慢慢等待就好了,据我的估计能够一年内做好已经不错了,你也不要有太大的压力,尽量放权,事情尽量让手下去做,你又不缺钱,我把你弄进来不是让你受累的,而是让你过来享受成功的果实。”方浩笑着说道。

    这段时间的接触,周芸和他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可惜的是周芸是有男朋友的,还是个富二代加官二代,不过这段时间双方似乎闹起了矛盾,而且这个女人有喜欢自己的趋势,方浩说不清是什么感觉。

    实际上他是一个好人,挖墙脚非他本意,而是是在太优秀。

    周芸也是富二代,否则怎么可能年纪轻轻就开科技公司。

    这段时间,方浩一直忙于处理公司的一些难题,他发现如今的行业结构有很大的问题,面试了数百人,方浩没有遇到什么真正的人才,简历表面光,可是基础扎实的确实很少,很多人都是说着高大上的技术,但是一些基本的技术问题都是迷迷糊糊的。

    如今的社会非常浮躁,做技术的不专心技术,反而听信一些谣言,说什么35岁之后还做技术就是失败者,一定要当管理层,一些公司还真的把它当做真理方浩都有些怀疑是不是国外的阴谋宣传。

    三十五岁之时也就工作十年,十年的从业经验也就刚刚达到中级水平,国外的专家学者哪个不是二十多年的时间慢慢熬成专家,这可不是新闻上说的那些叫兽砖家,而是在行业里面有自己见解的技术专家。

    没有积累的创新就是空中楼阁,除了爱因斯坦等极少数天才,世界上没有几个年纪轻轻就能取得重大科学成果的,有的人甚至为了一个理论而耗费一辈子去研究,科学需要匠人精神的坚持。

    日本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在战后的废墟中,日本人用了几十年时间塑造了日货的高品质口碑,并成功向世界输出了匠人精神,匠人精神是当前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各媒体都以不同形式赞美着这种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

    而一旦谈到匠人精神,基本上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日本人身上去,诸如60年专注做寿司,50年专注蒸米饭之类的事例,被各媒体反复提及并津津乐道。

    创新并不是空中楼阁,需要长期专注地干同一件事,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才能有新的思维灵感注入进来进行创新,才能生产出最高品质的产品来,而不是某一天突然灵感爆发,想到了一个绝世理论。

    自然,匠人精神也不是空中楼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开发人员满足了自身物质需求之后才能专注一件事情,这就需要高福利。

    辉煌科技公司目前已经膨胀到三千多人,大都是从收购的公司挖过来的人才,经过他这段时间的观察,这些人才基本就是业务熟悉,创新能力还是不强,还是需要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造成这种情况的结果还是就业环境的问题,大部分公司都没那么好的心认真培养新人,我只管赚钱,我只要会做事的员工,其它的问题管它洪水滔天,这或许是上一代企业家的通病。

    社会上存在很多不负责任的公司,自己不培养新人,反而抱怨没有人才,欧美那些一流公司的人才那一家不是自己培养的。

    也就是国内的奇葩经济环境,凡是没有工作经验就不要,学历歧视、年龄歧视、地域歧视一大堆,而且也不是什么好工作。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人太多了就不值钱,综合社会的通胀系数,打工者的薪资购买力其实是连年下降,基本上绝大多数的资金都是涌向资本家钱包,涌向虚拟经济,化为泡沫。

    再就是国企的垄断,本来是非常重要的职位,由于体制的问题,很多人占着位置混日子,比如汽车产业发展了多少年,居然没有创造出自己的核心技术,所谓的研发就是抄袭国外成熟的产品。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产业链分工。

    目前全球产业链是一个三元结构的体系,分别由消费国,生产国,资源国构成。

    典型的消费国,比如美国,南欧的欧洲各国。

    典型的生产国,是中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

    典型的资源国,则是俄罗斯,中东石油国,巴西,澳大利亚,委内瑞拉等国。

    美国作为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最顶端,不仅负责向全球提供输出需求,还输出流动性和制度与技术方面的标准和协议,负责全球化的全局统筹与组织。

    美国输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构成,政治的维度上是联合国,经济和金融维度上面是全球货币体系,贸易维度上,是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这就是全球化生产与协作的顶层设计。

    同样作为消费国,欧洲各国和美国相比,则是纯粹的债务型消费国,它们并没有对全球分工提供什么有实质性价值的东西,它们只是欧元区内部的全球流动性再循环链条上的一环,负责把德国的国际收支的盈余花掉。

    这样,欧元区就可以作为整体表面上与美国之间形成均衡,不至于因为德国的盈余积累过多,而导致欧美之间严重的失衡。欧元的升值压力,也就不会过大。

    生产国,在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体系中,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三代。

    第一代是德日,美国选择工业化德国和日本,一方面有这两个国家工业基础好的历史条件,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制衡苏联阵营的最前线,而且军事上被美国控制。

    二战后,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德日作为生产国的最惬意的时期。

    随着德日的如日中天,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和盈余,而美国则被逆差和赤字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体系下,第一次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是怎么应对的呢,一边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另一边和以德国为首的欧共体,签署了《卢浮宫协议》,《卢浮宫协议》也就是让日本失去了二十年的广场协议欧洲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