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玄幻小说 - 魏晋干饭人在线阅读 - 第650节

第650节

    她的掾史道:“可百姓多不识字,识字的人也很少看农书吧?且,现有的农书大多遗失,实在找不到刊印啊。”

    孙令蕙道:“只要在历书上注解就可,不必太复杂的农书。”

    生日活动

    ,陌颜说要我送大家一个礼物,这本书也没怎么搞个活动,于是我们计划做个活动,送几个小礼品给大家。

    因为各个网站算法不一样,所以综合考虑过后,必获得礼品的书友如下:

    起点和云起(q~阅读)的读者,粉丝值三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红袖的读者,粉丝值五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潇湘的读者,粉丝值十八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请满足以上条件的书友加q(906581335)验证进;

    起点、云起(q~阅读)和红袖网站的读者,凡这个月投月票十张(包括)以上的则进抽奖群(299027753)抽奖;

    潇湘因为算法不一样,所以潇湘读者这个月投潇湘票满三十张(包括)及以上的则进抽奖群(299027753)抽奖,活动截止到8月31号中午十二点

    第1115章 招工

    孙令蕙想到就干,当即拿了一本历书出来,提笔就在上面做一些简单的注解,不确定的要问一下老农,到时候交给书局重新印刷。

    可惜光州没有自己的书局,青州也没有,他们要印刷得去兖州的书局,路途遥远,成本也高。

    得和大将军要一些印刷的工匠,他们光州也要有自己的书局,这样不仅想印东西时出来的速度快,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各郡县每年学堂要印的书籍就有不少了,一个书局都未必够用。

    孙令蕙一边给历书做批注,一边在心里想再给朝廷去信时需要的东西。

    除了印刷的工匠外,她还想要几个会做琉璃的工匠,她觉得光州的地理位置比西平还要好,从光州出海,琉璃可以快速的运往江南,岭南一带。

    新的一年开始,新学期也开始了,因为赵含章要求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入学,最少要在学堂中入学三年,学会常用字和常用的算术,所以各地都急需教材。

    即便各地书局提早半年准备,教材还是供不应求,很多学堂都是两个学生,甚至五个学生共用一本书。

    于是,各州刺史、各郡郡守,甚至还有县令越过郡守和刺史给赵含章写信求要工匠开书局。

    赵含章收到信,笑了笑,就叫来常宁和赵程,让他们和汲渊、明预商量各地书局开办的事。

    “今年该有不少学生从学堂里毕业,活字印刷排版必须要识字,这也是最难的一关,除此外就是雕刻活字的工匠了,只要保证这两者,书局便可建起来,但是,书局本属于我,现在由地方出钱建造经营,收益怎么算?”

    常宁道:“既是地方出钱建造和经营,大将军何不把收益都给地方?”

    赵含章道:“我现在缺钱,所以我必须要从中抽一部份收益自由支配。”

    钱留在地方,那便是由地方完全支配了,她再想用就千难万难,所以她需要从一开始就定好规则。

    她如此的坦诚,常宁又不是要和她唱反调,当即思考钱在地方和在她手上的区别。

    大将军手里要是钱,和她拿钱可比和地方扯皮拿钱方便多了。

    户部侍郎常宁眼睛大亮,当即点头,“大将军所虑不错,您想拿几成?”

    赵含章先问汲渊:“汲侍中以为呢?”

    汲渊:“两成。”

    明预:“大将军既想让地方用书局的收益填补财政,那就不能只设书局而已,纸坊最好也设上,不敢说一郡一作坊,至少一州需要有两个书局和两个纸坊,等将来工匠多了,还可再多设,如此两成就有些多了,不如拿个一成。”

    赵程道:“学堂中的学生多数贫困,要从洛阳、西平和陈县各地调派学生前往各地建造书局和纸坊,那就必须得安顿好他们的家人,还要负担他们的路费。”

    “否则,路途遥远,他们恐怕连地方都不能到达。”

    赵含章当即道:“那就取用两成,从其中拿出半成来以做工匠、学生的安家费和路费。”

    她顿了顿,rou疼的道:“现在还未有收益,这部分花销我先填补上。”

    赵程和常宁二人立即直起身行礼,“大将军英明。”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此事交给常宁和赵程一起负责。

    天下学堂如今皆归赵程管理,公文一发,从洛阳开始,所有的学堂都热闹起来,尤其是那些已经上足三年学的学生。

    “大将军说了,三年学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去试,只要考试过了,皆可入坊,听说书局一个校正工的月钱有八百文呢。”

    “不止有月钱,还有一笔安家费和路费,到了那边也是书局负责吃住,基本不花钱,我要是能入选,有了安家费和路费,便可助家中渡过接下来两个月的青黄不接。”

    “你们倒是想得挺美,那也得通过考试才行,校正工得认识《千字文》里的所有字,还要默《论语》十二篇以上,你们学会了吗?”

    此话一出,许多人都沉默了。

    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呢?

    反正考试也不花钱,于是学堂里满足条件,有心去工作的学生都去报名了。

    十三岁的简戊忠抱着自己的笔墨坐在位置上,旁边的季戊宽惊讶的看着他,“你怎么也来考书局?你成绩那么好,再多念两年,或许就能去县衙考吏员,哪怕是做一个文书也比在书局做校正工强吧?”

    简戊忠道:“我小妹今年也要入学读书了,我已单独立户,不能再去育善堂吃善粮,我得为他们着想。”

    他道:“校正工有钱,而且进了书局接触到的都是书,也能继续读书,我以后若想考吏员,等学会了再考就是。”

    赵含章并不限制参加考试的人的身份,所以就算他不是从学堂去参考,也一样可以参加考试。

    季戊宽:“又不是你亲meimei,要我说还不如放在育善堂里呢,虽然苦一些,但有大将军在,不会饿死,也能读书。”

    简戊忠摇头,“叔父临终前我答应过他,一定会照顾好堂妹的,何况,国家如今贫困,大将军也艰难得很,我既有力可以养活他们,自然要分担一二。”

    “怎能将所有的重担都推给大将军呢?”简戊忠已经拿定主意,他是定要争取进书局的。

    季戊宽叹气道:“我则是自觉脑子不够用,再读下去也没用,不如出来找工作。对了,你想去哪个地方的书局?”

    “我想去青州。”

    季戊宽惊讶,“青州?那么远,又是蛮荒之地,为何要选那里?”

    “青州刺史是大将军的堂兄,也是我们的前县令,他能去青州,可见青州大有可为,”简戊忠道:“我若能去青州书局,以后就算不能考进青州衙门,在书局用心经营也是一番前程。”

    他熟悉赵宽,知道那是位公正廉明的好官,投奔前程这种事,自然是找熟不找生了,其他刺史的信息皆从道听途说上来,到底不比亲自接触过的赵宽来得信任。

    季戊宽一听,犹豫了一下就摇头,“算了,我还是尽量找洛阳附近的书局吧,我家人皆在此处,他们是不可能与我离开的。”

    第1116章 书局散落各地

    除了洛阳,西平和陈县等有书局和学堂的地方也领命举行了考试,考试合格的学生都要去书局学习半个月。

    书局的师傅们教他们排版、上墨、上纸、印刷等工作,还会从中挑出好苗子来学习刻字和烧铸。

    在学习的这半个月里,各学堂和书局收集好他们的意愿,再一起商量,然后将各人分配好。

    这些学生有个统一的名称——学徒,他们有半年的实习期,通过以后才能成为正式的工匠。

    工匠现在地位可不低了,赵含章看重匠人,除了优待流民中的工匠,给他们更优厚的待遇外,还派人重金寻找墨家学派的传人,想要发扬墨家。

    加之,赵含章严令八岁以上的孩子入学,不论身份,即便是奴仆之子也可进学堂一起读书,这样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阶级间的界限。

    而匠,从收置流民开始就受到优待,与识字的文人一样的待遇,这也让他们的地位飙升。

    如今安顿下来的灾民和流民,谁不想成为一技之长的匠?

    他们甚至私下传言,识字的人也属于匠,他们的一技之长就是识字会数。

    所以学生们是很以成为工匠而自豪的。

    书局和学堂除了给各地新书局分配新学徒外,还会选出一两个老师傅带他们。

    说是老师傅,但其实他们也才进书局一年到三年,现在书局里的师傅,不论是做哪一项的,只要满一年,都算是老师傅了。

    没办法,书局的岁数太小,工人有限,找到的有才艺的匠人,基本上都去负担更重要的工作去了。

    除了人外,各书局还会送新书局不少烧铸好的字模。

    各书局管事这才明白,为何书局的字模早已够用,但赵含章一直严令各书局工匠不得停止雕刻烧铸字模,还给他们规定了每个月必须完成的字模数。

    各个书局的常用字都是一千个字,全部根据《千字文》来刻,除此外就是一些生僻字,也会备用,但基本上每个字只备三个字模,而有些生僻字没准备的,需要用到时就现刻,所以刻字工匠每个书局都要有。

    常用的字模,每一个字都至少有十个。

    一般书局还要时不时的刻印一些,以备不时之需。可再怎么样,也不会每天都要刻字模。

    但之前上面一直有具体的要求,每个刻字工每个月都需要完成一定的工作量,烧铸出合格的字模,各书局也不得侵占他这部份工作时间。

    其实,忙起来的时候,尤其是印教科书和邸报时,书局的管事是有怨言的,觉得他们做的是无用功,明明书局忙得脚不沾地,却还是得去做不需要的字模。

    这会儿,赵含章命他们把储存的字模拿出来,一个书局对标三个新书局,必须要送足额的字模过去时,他们这才意识到赵含章早已布局。

    任务完成的书局自然无惧,当即派人去库房里把收好的字模取出来,开始委派衙门的人给他们对标的新书局送去。

    而没有完成的书局,赶紧趁着学徒们还在书局里学习,立即命刻字工抓紧时间刻字和烧铸,向上则说,字模会和老师傅学徒们一起送到。

    各地也立即开始选地建造书局,还跑去纸坊里买纸,采购各种材料,就等师傅们就位了。

    除了书局,赵含章也容许各地开始建造纸坊,但纸坊对工人的基础要求没那么高,不必在学堂招工。

    要做纸,首要就是力气大,然后才是动作灵巧,所以从民间便可招工。

    各地纸坊也在培养工人给新纸坊送去,离得近的,抢到纸坊落地名额的县令还可以选好工人后送去旧纸坊中学习。

    这样反倒少了工匠迁移的安家费等。

    一般来说,书局和纸坊最好放在一个地方,但实际cao作时,为了平衡各县的势力,刺史们都会分开两个县放。

    又不是司州和豫州这样重要或者繁华的大州,其他州,人少,经济萎靡,分开两个县放,还能让两个县多些活力,只放在一个县,岂不是好处都给了这个县?

    长远发展来说,不妥。

    司州,除了洛阳有书局和纸坊外,赵含章还在其他郡县共三个地方设了书局和纸坊,更不要说豫州了。

    豫州的西平书局和纸坊已经天下闻名,听说西平书局出的书全国售卖,江南江东一带也很追捧,纸坊亦是。

    哼,西平纸坊共有纸二十八种,然而分出来的工匠只会五种,皆是平常用纸,质量好一些,贵重一些的,全以工匠入坊时日尚短,学不会为由打发了。

    说到底,还不是怕他们抢生意,以后那些种类的纸张只能从他们那里买吗?

    听说洛阳纸坊的纸都没这么多种类和贵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