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页
把父母请来观看首映式,他也不知道这决定究竟是对是错。 半年前, 罗敏似乎察觉到什么,对他的态度一度有些异常。但在他一如既往的体贴孝顺中,她或许想开了、或许放下了疑惑,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 一家三口和谐美满,没有一点隔阂。 但林景还是把他们请来观看了首映。他知道这可能意味着亲手放弃某些东西, 但他同时认为,他们有知情的权利。 林景不愿意费心预测会发生什么, 他拉着韩铎离开,给父母留下了一片空间。 首映的当天晚上,逆袭者晚宴在某个露天体育场召开,赶来参加的人除了逆袭者, 还有许多媒体、网红、好奇的路人等等。 活动前半段,林景一直在舞台上和大家互动。到后面告一段落,他躲到后台歇了歇脚,却被场务告知,有媒体想要采访他。 林景说:“暂时不约采访,帮我推了。” 那场务妹子一脸梦幻地说:“是央视新闻周刊的人……” —— 第二天,《倒计时》公布首映日票房,数字不是很理想,是《哄堂大笑》的三分之一还不到。 乐意给林景贡献票房的粉丝不少,但他们本身对电影没有期待,所以不会第一时间就去观看。 而大部分真正的影迷,对这部片子的感官是复杂的,一方面极度好奇,另一方面又缺乏信任。 因此许多人都在观望,在等专业影评人的反馈和第一批观众的评价。 让他们惊讶的是,整整一天,专业影评人没有一点动静。 首映式早上很早就举行了,按理说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就算长评写不出来,也能写个短评打打分? 一般的电影媒体公众号都是这样cao作的,在专业长评出来之前,会让旗下的影评人先写出短评,打出分数,简单汇总一下。 可是现在,整整一天过去了,微博、微信、影评网、知乎……完全没有水花。 倒是有了一些普通观众的打分。 豆瓣上,《倒计时》的评分很低,只有5点几,评论区充斥着差评,其中黑子和水军占了一半,不看电影就评分的脑残青年占另一半。 只有寥寥几条正常的影评。 “四星,三星半给电影,半星给林景。没想到竟然挺好看的,全片流畅无尿点,传说中的半吊子制作水平也没看出来。因为有事没看到结局,脑补一下应该是病治好了。不错挺愉快的,就是看完没啥滋味,转头就忘了。” “五星!!!巨他妈细思极恐啊!!!这年头豆瓣里到底都是些什么人,电影没看完就敢来评分,你知道你评的是什么吗???我已经买票二刷了。” “不剧透,反正巨他妈牛逼。二刷走起。” “看完第二遍我已疯辽……说二刷的那几位,不是在官方推荐的三大院线里看的?建议你们二刷直接买三大院线的票,不一样不一样不一样,相信我,绝对不一样的!!!” “这电影真是神了,在三大院线看的,到现在一天了回不过神来orz,我巨能理解为啥专业影评到现在一片没出,因为……他们可能三刷四刷去了。” “不知道够不够得上神作标准,至少是一部杰作,三刷走起。同时给后面人一个建议,这电影看一遍和看两遍是截然不同的,在三大院线看两遍和在普通电影院看两遍,又是截然不同的。如果你只想图个乐呵,可以去普通影院看。但是,只要你不是那种完全受不了剧情片的人,还是强烈推荐去三大院线看。” “呵呵,不知道上面在尬吹什么。结局看得很不爽,什么破片,也就值个一星。” 林景翻了翻全网影评,发现各大网络社区的生态截然不同,很有意思。 豆瓣是水军、脑残和文青最多的地方,评论两极分化,不是狂吹就是狂贬。幸好豆瓣用户大多看不起这部电影,评论很少。 知乎的回答全是一片“剧透慎入”,而且几乎每个回答都在第二句高亮标注:“强烈建议先看电影再看影评,没看之前千万别被剧透!”答案里的分析看似理智客观,其实都是疯狂吹捧。 微博就非常简单直白了,一搜电影名,一水儿的彩虹屁。 总体看来,第一批观众对电影结局接受度良好,没有因为神转折而感到不舒服。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影院不提供正叙版本的放映,观众看完结局后,陷入细思极恐和深深的震惊中,来不及思考电影的悲剧性。 同时,如果他们不去二刷,也就接收不到电影中的大量隐藏信息,没有完成在一次次的恍然大悟中积蓄泪点的过程。他们只知道真正的故事是主角病死,却get不到那些深层次的东西——遗憾的人生、无奈的现实、悲剧的命运。 在他们心目中,这只是一部结局反转的杰作,精巧而震撼。它非常炫技,却还是少了些真情。 这样固然很好,不会引起评论的大面积反弹,但不是林景想要的。 为此,宣传工作始终高效进行着,早就把重心转向了“三大院线一票两看”。 电影上映第二天,全网影评的网友不在少数。然而,《倒计时》的影评呈现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 首先,几乎所有专业影评人,都没有在第二天马上出评。其次,几乎所有看过的观众,都强烈安利这部电影。最后,所有人都在疯狂呐喊:别看剧透别看剧透别看剧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