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世界穿梭在线阅读 - 第230节

第230节

    “……”果然。

    方立安拧眉思索,“官府发了布告?”

    “你舅舅亲眼看到的,青天大老爷爱民如子,不会不管咱们的。”李章氏的神情不似作假,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与崇拜。

    忽略舅舅是个大字不识的文盲,方立安觉得事有蹊跷,且不说他们县的县令是不是青天大老爷般的人物,单从时间上来算也不该这么快。

    放粮不是小事,肯定要得到朝廷的批准,一级一级往上报不需要时间吗?朝廷向下传达政令不需要时间吗?

    再一个,当今什么时候这么好说话了,不收重税就足够老百姓跪地谢恩了,还开仓放粮?要说这里头没鬼,打死她都不信。

    因着李章氏带回来的消息,方立安不但没有被安抚,反而愈加忐忑,本能的直觉让她不安。

    “今天太晚了,明天再去你爷奶那儿,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李章氏语气轻快,颇有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意思。

    方立安随便应了一声,她知道,爷奶那边得了消息,怕是不会走了,但凡有活路,谁会选择背井离乡?这样一来,她和狗蛋也走不了。

    多想无用,明天再打探打探消息吧。

    第二天,方立安起了个大早,滴滴答答的雨声被叽叽喳喳的鸟叫声代替,连日的阴雨终于放晴。

    吃完早饭,李章氏前脚刚走,苗线儿后脚就到了。

    “大丫,大丫,你听说了没?昨天城里贴了布告,说是要给咱们发粮食,我爷我奶高兴坏了,直说咱们遇上了好官!我娘说,等粮食下来,吃一口就要念一口县令大人的好,县令大人长命百岁,县令大人福寿安康,县令大人……哎呀……想不起来了。”

    苗线儿拍了拍脑袋,一脸懊恼,“回去再让我娘教教我。”喜悦之情不亚于昨日的李章氏,她年纪小,刚十四岁,高兴起来又蹦又跳,像今晨落在窗外的小鸟,喳喳喳喳,聒噪的可爱。

    “你们都知道了?我娘昨天去我姥姥家,听我舅舅说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当然是真的,我季叔亲眼看到的,县里都传遍了。”苗线儿说的季叔是她爷爷的亲侄儿,为人老实本分,又因为识字,常年在城里给人做帐房,是他们村排的上牌面的出息人。

    如此看来,布告一事是真的了,可方立安就是觉得不太对劲。

    是她想太多,还是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李章氏从大伯家回来,喜笑颜开,一看便知事情成了。

    “你爷说不走了,等路上的泥干了,去趟县城,打听打听什么时候放粮,到时候再买点毛芋种子,不管怎样,地里不能空着。”不得不说,这个安排很合理,很到位,很符合农民的思想。

    挥去那股不安的情绪,方立安点点头,她也想去城里,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些事情弄不明白睡不着。

    天刚放晴的第二天,地上仍有积水,村里来了流民。

    前头只是很少几个人,三三两两的,挨家挨户乞讨,求一口吃的。

    来李家敲门的是一对夫妻,带着三个孩子,最大的孩子跟方立安一个年纪,瘦的只剩一把骨头了,最小的比狗蛋大两岁,看着却跟狗蛋差不多大。

    虽然家里粮食还算富足,吃上两个月都不成问题,但现在正处于特殊时期,方立安不太敢接济他们。

    村里刚糟了灾,家家户户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村民们都等着官府放粮,哪有闲心去管别人的死活。

    官府的粮食一日没到位,他们就得勒紧裤腰带过一日。这个节骨眼上,粮食就是命,一点也不夸张。

    自己的命和别人的命,大多数人都会选自己的命。

    本来方立安还担心李章氏会头脑发昏,圣母心泛滥,结果后者只是纠结了几分钟便坚定地拒绝了。不论那对夫妻如何哀求,如何跪地磕头,都没有让她有一丝一毫的动摇,再一次刷新了方立安对她的认知和感官。

    方立安终于意识到,或许李章氏的圣母心只是针对李二牛一个人,再或者,李章氏并不是圣母癌患者,极有可能是在李二牛的暴力支配下,产生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李章氏把人赶走后,方立安拿着半块饼子悄悄地追了出去。

    当然不是圣母病发作,她活了上千年,见到的可怜人数不胜数,力所能及时,能帮一把是一把。但现在,她得先顾着自己。

    方立安追上这家人,并没有故作单纯地跟他们东拉西扯,而是直截了当地跟他们打听消息。

    这家人心性不错,至少没有记恨先前被李章氏拒绝的事,男人得了饼子后,小心翼翼掰开,女人两手在下面捧着,一点饼渣子都舍不得浪费。半块饼子分成五份,吃的热泪盈眶。

    “你们从哪里来的?”吃了她的饼,就要回答她的问题,这是事先说好的。

    “青州。”男人捏着饼,感激地望向方立安,声音粗粝,北方口音很重。

    方立安有些受不住这样的目光,明明是明码标价的交易……

    “青州怎么了?”

    “地都旱了,种不出粮食,吃不上饭。”男人抿了抿唇,神情恍惚,像是在回忆,眼睛仿佛随着记忆里的青州一起干涸了,看不到光。

    旱灾啊……

    “朝廷没有赈灾吗?当地官府没有作为?”去年受灾,到现在还没解决,方立安对县城的布告充满怀疑。

    “官府……城门一关,谁还管俺们的死活。”说话的是女人,她的声音有些飘,饿的没有力气。

    “你们现在打算去哪儿?你们也看见了,”方立安指了指近处的田地,“金阳也受灾了,你们留在这里怕是讨不到吃的。”

    “去京都,听说京都贵人多,随便赏口饭就够俺们吃了。”男人的语气中充满了对京都的向往。

    方立安听的很不是滋味,“青州……和你们一样的人……多吗?”

    男人点头,“多,俺们那儿的都出来了,地上连棵草都不剩,不出来没活路。”

    “你们怎么没跟他们一起?”方立安直觉不对。

    “他们……”男人刚要说话,就被旁边的女人扯了一下,他闭口不语,沉默了将近一分钟才道,“俺们带着孩子……不敢跟他们一起……连夜跑了……”

    根据这句话的含义,大约可以拼凑出一个极其残忍的事实,方立安倒吸一口凉气,“他们……吃人?”

    三个孩子瑟缩了一下,最小的那个一手攥着饼,一手抓着女人的衣角,惊恐地睁大双眼,像只受惊的小鹿。

    “他们是不是也要南下去京都?”方立安急切道,如果这些人就在后头,如果他们经过这里……

    男人点了点头,没有说话,也没有看向方立安,像是因为最初的隐瞒感到愧疚。

    “你觉得他们什么时候会到这里?”方立安并不在意,本就是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经历了重重苦难与人性的丑恶后,很难主动去释放善意,更何况是一群拒绝过他们的人。

    对面的女孩明明跟自家儿子一般大,释放出的气势却让人心生畏惧,男人迫于那股威压,结结巴巴道,“快……快了……俺们先前在金阳停了两天……孩子小,走不快……”

    因为紧张,男人说话颠三倒四,但意思很明确,有一大波流民正在向他们靠近,不日便到。

    方立安冲他们点了点头,神情凝重的离开了。

    流民……

    布告……

    或许,两者间存在某种联系。

    从阴暗一点的角度思考,来自青州的流民经过金阳,刚好可以解决即将成为流民的金阳百姓。

    至于这种做法背后的利益,非常明显了,可以逃避治下百姓因受灾而流离失所的责任,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咎到青州流民身上。

    如果青州衙门里的官员本就是金阳县令的政敌,那就再好不过了,落井下石,一石二鸟,谁舍得错过?

    这样的想法很阴暗,但金阳官府发出的布告确实可疑,方立安说服不了自己不往这方面想。

    那几个人没必要骗她,方立安也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她飞奔回家,开始收拾包袱。

    最重要的两样,银钱和干粮。

    前天就收拾好的,银钱缝在衣服上,换上就好,干粮装在包袱里。五分钟不到,全部弄好。

    之后跑去隔壁苗家,把听到的消息说清楚,至于苗家怎么判断,如何选择,这就不是她能左右的了。

    然后是大伯家和姥姥姥爷家。

    大伯家很近,来回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姥姥姥爷家有点远,等方立安跑完一个来回,天边已经开始发暗。

    从姥姥家回来的路上,流民的数量明显增多,虽然三五成群,不足为惧,但按照这个发展,最迟到后天……

    然而,回到家,李章氏梗着脖子,拉着一张脸,“我不走。”紧抿着嘴唇,视死如归般。

    第347章

    不走?

    “行,不走就不走吧。”方立安嘴上敷衍着,转身去了灶房,有这功夫扯皮,不如多烙几块大饼。路途遥远,不嫌饼多。况且这会儿天也晚了,不适合赶路。

    当晚,方立安带着狗蛋早早睡下,村里依旧炊烟四起,空气中弥漫着粮食的香气。可见,明白人还是很多的。

    第二天天不亮,村子在清晖中醒来,大家都是奔着逃难去的,家什物件之类的肯定不能带,只能紧着顶顶要紧的粮食。

    为了让狗蛋睡个好觉,养精蓄锐,方立安并没有提前告诉他今天要走的事。

    听见外面的动静,她起身穿好衣服,隔着篱笆看见苗家大门敞开,苗家的男男女女,除了上了年纪的苗老太爷和三个小娃娃,便是苗老头和苗老太都背着包袱。

    苗家几个叔叔,人手推着一辆独轮车,苗老太爷坐在苗家老大推的车上,许是担心老人家经不住颠簸,下面垫了好几床厚被子。

    “大丫,你家怎么……”苗二婶见她站在院子里,走到篱笆墙边,面露不解,“你娘呢?”

    “在里头照看我爹。”方立安指了指卧房的方向,“二婶子,你们这是要去府城?”

    苗二婶点了点头,“好孩子,你是个聪明的,心里定然有数,不然昨天也不会来婶子家通风报信。”说到这里,她停顿了一下,“听婶子一句,趁早走,再不走就迟了。”

    “大丫,我走了。”苗线儿眼眶红红的,对大人们突然离家的决定有些接受不能。

    “赶紧走吧,路上要听婶子的话,别乱跑,咱们有缘再见。”方立安叮嘱了两句,不想太过煽情,冲其他人挥了挥手,转身回了堂屋。

    狗蛋被吵醒了,正趴在门口张望,露出一颗圆圆的脑袋,好奇道,“阿姐,线儿姐他们这是要去哪儿啊……”

    方立安推他进屋,把先前准备好的衣裳拿出来,让他换上,在灶上烧了热水,吃了一顿热乎饭。

    这才对着狗蛋郑重其事道,“阿姐要去府城,你跟阿姐一起去吗?”

    方立安嘴上这么问,心里却清楚的知道,弟弟会如何选择。这一年多来,她既当爹又当娘,劳心劳力,狗蛋最亲近她。

    狗蛋也确实不负所望,他一把抱住方立安的胳膊,坚定道,“阿姐去哪儿,狗蛋就去哪儿。”

    方立安摸了摸他的脑袋,把准备好的包袱拿出来给他套上,拉着他去了堂屋。

    李章氏还没醒,自从方立安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李章氏就不再早起,虽不至于睡到日上三竿,但总能睡到自然醒。

    一帘之隔,方立安带着狗蛋冲着卧房床的方向跪下,姐弟俩结结实实地磕了三个响头。脑门碰在地上,发出沉重的闷响。

    “走。”一大一小手牵着手,在晨晖中离开这个家。

    刚上路的时候,狗蛋表现的十分激动,叽叽喳喳,问这问那。等过了大约一柱香的时间,那股子新鲜劲儿过了,只剩下看不到头的黄泥路和茫然。

    没有成年人的看顾,两个小孩子总是容易成为别人眼中的肥羊,尤其是这两个孩子总能拿出干粮食用。大多数人顾忌女娃手里的镰刀,不敢上前,或者打着从别人手底下捡漏的主意。

    然而,各种意味不明的打量并没有影响到方立安,她牵着狗蛋,老神在在地赶路,不疾不徐地喝水吃饭。感受到周围的试探与恶意,她甚至希望他们赶紧动手,如此,她也好杀鸡儆猴。

    本来,按照狗蛋的性子,应该受到惊吓才对,但因为疲于赶路,小孩子的心思变得有些迟钝,分不出精力去关注其他。所以,除了偶尔喊累,狗蛋表现的还算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