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页
投搞这种事对麦秋来说是好几万年前的事情了,华夏纸媒落寞以后,就变成了公众号和自媒体的天下。麦秋对这辈子华夏的娱乐圈了解不深,加上苏叶秋的事情,还有忙碌的行程,本身也没想过要做公众号。 克雷格的建议,像是给她打开了新的大门。 这些日子写报告写得很多,麦秋早就不会在语法上出问题了,只是词汇量上还是差了一点。不怪她,Y国人的词汇量就跟学古汉语文学的人一样,满眼全是高级词汇,而且英文的高级词汇很长,不好猜,按照规律蒙也不一定能蒙对。 可她确实是想写点什么的,不管投到哪里都好,反正大部分的外国人也不会认识她是谁。 只是,写些什么呢?一时间想写又不知道该写点什么才好。 有趣的是,她的素材很快就来了。 那天他们在酒吧后巷说话,说完克雷格就要走了,他是特意找麦秋告别的,之后还要去机场。两个人说了几句,就在后巷亲吻了起来,毕竟有好几天都见不到了,热恋中的情侣总是不舍的。 结果麦秋送走克雷格,回过头就见到了最近跟她一起排练的同事,马克,Y国北方人,来自哪里不清楚。cao着一口飞快地语调加吞音严重让人听不懂的英语问麦秋:“哎,你是怎么钓到那个装B装的那么自然的牛津腔的?” 麦秋也是后来详细学了语音课才了解到,克雷格那种说话有一点软绵,很有腔调又清晰易懂的口音叫做牛津音。因为王室周围包括整个上流社会都是以这种口音为标准口音,所以对于非中产阶级的人来说,牛津音有点装腔作势假装自己很牛B的样子。不过现在大范围内都讲究平民化,大众化,于是哪怕是皇室,也开始在口语里掺杂本地其他口音。 每个国家都有各种方言的存在,L市一个首都就能出来N种口音,有些完全听不懂,加上全国就更可怕了。 Y国阶级光从口音就能分辨的出来,麦秋跟大部分华夏人学的都是标准口音,跟牛津音类似,是受过良好教育的象征,被誉为上流社会的口音。当然,大概在眼前这位同事的眼里,麦秋就是个想钓上流社会凯子的外国妞。 这不是他第一次表达这种观点了,麦秋在同事中从不说自己在哪个学校,或者以前在哪工作。有人跟她要社交账号她也说没有,傻子才会信这话,她拿的那个手机就不是会没有社交账号的人。 再加上麦秋的确很漂亮,长期保持的锻炼和保养让她的年龄显得比真实年龄小很多,外国人又普遍对亚洲人脸盲,她看起来就像是刚到国外来留学的学生,而偏偏她又不是热衷请客炫富的人,于是他们都私底下猜测,她是个来找饭票的捞女。 还是那句话,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正经的穷学生不会来这种地方学表演,因为钱少,有钱的也不会,因为不够专业。 克雷格的出现更让他们认为的确是想的那样,他的牛津音太自然了,比专业演员还自然,就很装。 “与你无关。”麦秋瞥了马克一眼,绕过他回到酒吧剧场舞台。 没多久马克也跟了上来,众人开始排练,之后就看到马克往麦秋身边凑。事实上,在剧团里也有别的人想追麦秋,但麦秋有男朋友这件事就让他们望而却步了。只有马克,三五不时的往麦秋身边凑,麦秋是捞女这事也是他传出来的。 剧团里有女性成员把这事告诉麦秋,从那以后麦秋就没给过马克任何好脸。同事们因而懂了麦秋并不是真的软柿子随便捏,可他们也确实疑惑于麦秋的神秘。正常人都会想,没什么见不得人的,干嘛不大大方方地有话就说? 麦秋对这事也挺烦的,上官芷放出风声的时候也差不多了,她想公开。 排练的差不多,马克说大家一起拍个照上传一下ins或者推特什么的吧,以往这种活动麦秋都不会参加的。 不过这次她点了头。 众人都很诧异,连过来看排练的扎克也是。 麦秋问扎克能不能跟他互相关注顺便@,扎克不明所以地说可以。然后麦秋跟众人一起照了大合照,关注了酒吧老板扎克,顺便@了他,还写了一句感想:明天就要正式演出了,不晓得有没有人买票,有点紧张。 接着众人见识到了扎克的粉丝数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就翻了好几番,消息通知的声音叮叮咚咚不绝于耳。 半小时之后酒吧门外开始来人,大多数是华裔,也有M国人,Y国人,还有其他国家的人,而他们不约而同的都是来看麦秋以及买票的,还有人一边欣喜于麦秋的签名和合照,一边问老板能不能一个人多买几张,想拿回去做纪念。 一个小时左右,之前还卖了不到四分之一座位的票瞬间卖光了。 其他人一脸懵逼地看着明明之前还跟他们一起吃饭、排练、对台词的麦秋温和地用酒吧的麦克风组织那些陌生粉丝们排队,她会在酒吧餐桌上给他们的本子上签名,也会跟他们合照,还会帮忙录语音,弄得像是签售会一样,简直可怕! 扎克给已经在飞机上的克雷格打电话留言,你女朋友是名人你咋不告诉我?雪特,早知道把她放到专业演员团里好了。 哪怕出场五分钟,这种号召力能卖多少票啊,太让人心痛了! ——不过等麦秋演完一场之后还来得及。 扎克不到一秒钟就已经决定好了,麦秋是兼职更好。她没有太多时间彩排,意味着她不能演太重要的角色,也意味着不管她演的糟糕还是差劲,都不会影响整体戏剧的质量,同时还是有巨大的商业潜能。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