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玄幻小说 - 高阳古今小说(全6册)在线阅读 - 章台柳

章台柳

似舟,春意似海,或者映雪读书,或者偎炉小酌,并肩偎依,不须言辞,便四目相对,就足以叫人回肠荡气了!

    “青青,青青!”她仿佛听得耳边有声音在响,定一定神,果然听清是李公原在喊:“青青,青青……”

    “来也!”因为催声急促,她慌不迭地答应一声,随即掀帷出现。

    这一出去,把她张皇得不知如何是好!廊前庭中,挤满了人——以陈二为首,一府的婢仆似乎都集中了。

    “青青!请过来。”李公原身子往后闪开一步,显现了原来为他所遮挡着的韩翃。

    青青踌躇万分,眼风扫过,只见韩翃局促之中透露出满面喜色。她意会到了,是李公原要把他们双双为婢仆引见。在这府里,她一直是主妇的身份,忽然一下子变了样子,居于客位,这……这不尴尬得叫人下不了台吗?

    这样一想,她不由得畏缩了。“郎君!”她窘笑着说,“别捉弄我!”说完,纤腰一转,想逃入帷幕。

    不想已知秘密的飞羽、惊鸿,脚步比她更快,从人丛里闪了出来,一边一个拉住了她,不约而同地笑着道贺:“夫人,大喜!”

    一面说,一面把她半拖半扶地弄到厅中,跟韩翃比肩并立。映着辉煌的红烛,那两个侍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脸上都挂着顽皮的笑容,完全是看新娘子的那种神态。

    柳青青大窘,这才体会到新妇行礼时那块红罗盖头,比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所洒的杨枝仙露还要珍贵。此刻无奈何,只得硬一硬头皮,低垂双眉,强自支持。

    “好,都在这里了!”她听见李公原在说,“我有个喜讯要告诉大家,今天是韩夫子定亲的好日子。喏。韩夫人就在这里!”

    话声未终,一片惊诧窃议的嗡嗡之声响起,同时柳青青的手被李公原牵住了——他把它交给另一只手,自然,那是韩翃的。

    “快来,快来。给韩夫子、韩夫人贺喜!”

    于是脚步杂沓,裙衫窸窣,只听陈二朗声宣道:“李府童仆奴婢,叩贺韩夫子、韩夫人良缘巧配,永结同心。”

    “多谢,多谢。”韩翃到底大方些,含笑答道,“回头领赏。”

    “谢赏!”

    除了飞羽、惊鸿以外,所有的婢仆都由陈二带领着退了下去。一场艰窘,在柳青青总算应付过去了。于是她恢复常态,也恢复了主妇的身份,指挥着侍儿,收拾酒肴,剪烛烹茶,供李公原和韩翃作长夜之谈。

    “郎君……”

    “这称呼用不着了。”李公原打断了她的话,“以后你跟君平一样,管我叫李大哥好了。”

    柳青青欣然同意,不过把个“李”字也取消了:“大哥,请用茶。”

    “你也请坐。咱们再商议一下。”

    李公原的话一完,惊鸿立即掇了一个绣墩,摆在韩翃旁边。那飞羽更是有意促狭:“韩夫人请这面坐!”扶着挤着地,把她与韩翃弄在一起并坐。

    “真是一双璧人。”坐在对面的李公原,显得很满意的样子,“我平生干过的快心之举,倒也不少,但都不如今天这么有味。”

    韩翃和柳青青都不知如何作答,两人不约而同转脸相看,视线一接,却都又受惊似的避了开去。

    李公原微笑着又说:“你们两位,名分已定,六礼未成。算起来我在青青这面,犹如嫁妹一般,还得问君平几句话。君平,你要老实回答。”

    “一定的。请说吧!”

    “请问,府上尚有何人?”

    “家有慈亲。”

    “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万一令堂不允,便当如何?”

    “我素蒙家母钟爱,绝无不允之理。”

    “但恐有门户之见。”

    这话说得韩翃一愣。他记起了母亲的嘱咐,婚配勿求貌美,幽娴贞静,能持家刻苦,便是佳妇。自然,门户相当是第一要紧之事,没来历、不清白的女子,无论如何要不得!

    柳青青的来历谁知道?将来老母垂询,何词以答?韩翃想了又想,方始回答:“唯有力恳老母成全。”

    这话出口,首先是柳青青脸色一变,然后李公原也收敛了笑容,质问着说:“君平,你打的什么主意?若想以妾媵视青青,那可不行!”

    “我岂敢如此?”韩翃惶恐而又气愤地说,“大哥,你这话可太冤屈我了!”

    “我并未冤屈你。是你自己的话,前后不符,既说‘素蒙钟爱,绝无不允之理’,何以我提到门户之见,你又说要‘力恳老母成全’?若是令堂峻拒,你拿青青怎么办?‘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难道这两句诗你都没有念过吗?”

    “大哥责备的是。”韩翃变得平静了,“刚才我一时未及深思。提到门户之见,我始记起家母的训诲。如果心存欺骗,我无须踌躇,在大哥面前,只说家母必会允许,而在家母面前,说青青是高门大族之女。这岂不是两面皆圆?然而,我韩翃不敢欺母,自然也不忍欺骗大哥你和青青,所以不得不作深思。”

    这言辞和态度都是诚恳而又透彻,李公原相当满意,柳青青也暗暗心许。

    “我想过了,很周到地想过了。”韩翃又说,“我有把握,必可说服家母,欣然许诺。”

    “噢!”李公原深感兴趣地问,“你凭什么来说服令堂?”

    “凭青青的人,一旦拜见家母,亦必蒙钟爱,这样,什么话便都好说了。此其一。”

    “嗯,嗯。其二呢?”

    “再凭大哥的这番高义大德。萍水相逢,结成知己,尚且错蒙如此厚待,岂有慈祥老母不能成全爱子之理?”

    “对,对!”李公原跷一跷拇指,“君平,我很自豪,我的眼光不错,没有把你看走眼。你真正是个至诚君子。既如此说,我都放心了!”说着,站起身来,“且先散了,各自早早安置。我也要走了。”

    “大哥,你怎么要走?”

    “我怎么不走?不走睡在何处?”李公原笑道,“君平,你聪明的时候好聪明,糊涂起来,也糊涂得厉害!”

    细想一想,可不是糊涂得厉害?青青已成了“韩夫人”,李公原怎能还留在韩夫人的院子里?

    盛筵结束,宾客告辞,连李公原也带着爽朗的笑容离去了。然后,执役的佣工,领了赏封,各自散去。飞羽闩上了大门,一切归于清静。

    然而,在章台街中的精舍里,没有一个人会感到酒阑灯暗、曲终人散的那种凄凉。

    秋深了,这里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春意,特别是楼下北面的那间屋子,烨烨红烛,照着簇新的衾枕,枕上绣着五色鸳鸯,一针一线,当初曾绣出自分今生不可再得的梦想,不道这梦想居然实现了。

    可不是梦?“君平!”双颊飞红、双眼欲流的柳青青皱着眉笑道,“怎么回事?我仿佛觉得有些恍恍惚惚的!”

    “是太累了吧!”穿着第一次上身的墨绿锦袍的韩翃,急忙上前扶住了她。

    她身子微微往后一仰,头靠着他的肩,然后闭上了眼,而嘴角笑意更浓。他不知道她想到了什么有趣的事。

    “青青!”韩翃急促地喊了一声。

    “嗯!”她的声音却是懒懒的。等了一会儿,不见动静,她睁眼问道:“你怎么又不说了?”

    韩翃踌躇了半晌,歉意地笑道:“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没有办法形容我心里的——”

    “欢喜?”

    “不只是欢喜,还有感激。”

    “感激公原?”

    “那自然。但是,更感激的是你。不,最感激的是上苍。若非上苍安排,叫我做梦也做不着这样的好梦。”

    柳青青又闭上了眼,轻轻地吁口气,觉得舒畅极了!因为他说出了她心里的感觉。

    “不过我也实在不安得很。”

    “为什么?”她转身过来,惊诧地看着他。

    “我觉得太委屈了你。”

    “如何委屈了我?我自己倒想不出。”

    “未成嘉礼,草草不恭。”

    是的。这是个遗憾!未得老母之命,而且也没有人替他主婚,一切只得从权从简。然而,世上绝无十全十美的事,留着些缺陷,反倒是载福之道。她立即就想透彻了,同时也不以为那是个遗憾了。

    “我不在乎这些繁文缛节,只要韩君平把我看成结发夫妻就行了。”

    “那还用说?咱们本来就是结发夫妻。”

    她知道他说的是真心实话。但不知如何,意有未足。凝神静思,自觉不堪匹配。婚姻一事,旧家世族以及力图上进的清寒书生,都把它看得极重。结成一门好亲事,不但可以提高身份地位,而且能在仕途中获得极大的奥援,为事业的一助。而她自量,出身贫贱,又曾做过别人的妾媵。将来韩翃中了进士做了官,少不得有人打听他的家世,说他的嫡配不过是一个商贾的下堂妾,这叫他的面子往哪里摆?

    这是个无法解答的难题。眼前虽可不管,但终有一天会来的,倒不如先提出来谈一谈的好。不过,要谈的无从谈起,因此,她只怔怔地望着那一对红烛出神。

    “看!”韩翃喜滋滋地指着烛焰,“好大的一个灯花!”

    果然,烛光中生出一个极美丽的灯花,可惜只有一支烛上有。

    自然,她也还是高兴的:“这吉兆必应在你身上,明年春闱,一举成名。”

    “不!”韩翃提出不同的解释,“这是花烛,应在咱们夫妻俩身上,相亲相爱,永结同心。”

    他的解释比她的好。于是她把那个无法解答的难题,暂时抛开了。

    门上剥啄数下,惊醒了相偎相依、喁喁低语的新婚夫妇。柳青青站起来,整一整衣衫,问道:“谁?”

    “是我,飞羽。”

    “房门未闩,你进来好了。”

    房门被缓慢地推了开来,飞羽探头进来,先小心地张望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扑哧”一声笑了出来,赶紧掩口,装得很正经的,但那忍笑的神情,却更可笑。

    韩翃有些发窘,柳青青却笑着呵斥:“鬼头鬼脑地干什么?”

    “我想惊鸿的话好笑。”

    “她说些什么?”

    “她说,从此以后,她要烧天香了。看夫人烧天香果然有些好处。”

    “啊,”柳青青突然想起,“今天是十月初一。”

    “香案已经摆好了。”

    “待我先洗了手。打水来!”

    盥沐已毕,步出前厅。廊上两盏绛色纱灯,照出暗沉沉的院落,仿佛晋昌坊的光景。只是一样烧香,两样心情,柳青青越发虔诚了。

    飞羽、惊鸿悄然侍立,韩翃只算观礼,另在一边。柳青青肃穆地燃着了香,正待插向炉中,忽然想起该礼让丈夫在先,于是退到侧面,捧香在手,做个侍候的姿势,口中道了一个字:“请!”

    “我也要礼拜吗?”

    “自然。若非上苍垂怜,神灵保佑,你我哪有今天?”

    “而且,”飞羽接口又说,“夫人曾为郎君求下‘早登上第’的愿心。郎君自己,也该祷告一番。”

    这使得韩翃陡然想起,上月十五窃听她祈愿的情景。彼时失魂落魄,只道这份爱慕和感恩知己的心,便到老死,也无人知晓。谁又想到,不过十几天的工夫,竟成了眷属。世事的变化莫测,实在难以想象,也唯其如此,更教人觉得此生可爱可恋。

    “君平!”

    一声沉静的呼唤,恰是有力的催促,“呃,呃!”韩翃心甘情愿地抢步上前,从柳青青手里接过香枝,毕恭毕敬地向上一举,插入香炉,然后撩一撩衣襟,跪下地去。

    他一面磕头,一面朗声祷告:“弟子,南阳韩翃,亦有三愿,诉请过往神祇鉴纳:一愿老母康强;二愿夫妇偕老;三愿得有寸进,报答知遇。”

    接下来是柳青青磕头默祷,以一瓣心香,诉陈上苍成全姻缘的恩德,复为韩翃祈求,愿他的“三愿”得遂。

    何以说“亦有三愿”呢?这“亦”字下得奇怪!几时倒要问问他。柳青青这样在想。

    “说穿了不足为奇。你那‘三愿’,我在别院,听得清清楚楚。”

    “真想不到隔墙有耳。”柳青青惊异地说,“偏偏那一回许愿,就让你听见了。”

    “不光是那一回。”韩翃没有再隐瞒的必要,“每逢初一、十五晚上,我总在别院徘徊,为了听听你的声音。”

    “我不知道,我一点不知道。”激动的柳青青在设想,若是早知道了他如此深情默注,会在自己心里引起怎样的感觉?

    “你还是不知道的好。”

    “何以呢?”

    “相思甚苦。”

    对的!她想,自己本就如飞羽所说的,“一片心都在韩夫子身上”,但片面的钟情,究竟还易于排遣。若是知道他餐风饮露,兀立中宵,只为了听一听她的声音,如此情痴,必定更叫人牵肠挂肚,魂梦难安,那种滋味可真个是难以消受的了。

    “唉!”柳青青不免叹口气,“若非上苍默佑,公原侠义,你我没有今天,那日子可就不知道怎么样过下去了!”

    “所以有了今天,我又不免忧惧!”

    “何以忧惧?”

    韩翃欲语不语的,终于挥一挥手说:“不提它吧!”

    态度、语气,两涉暧昧,柳青青非追问个明白不可,“君平,”她神色严肃地问道,“你不该瞒着我什么,难道你在南阳……”

    “不,不,你完全误会了!”韩翃乱摇着双手,“我的忧惧是,怕将来有一天,你我万一以一种不可知的原因,无法见面,那日子才真的是过不下呢!”

    “原来是为此忧惧!”柳青青的疑虑尽去,极有信心地安慰他说,“绝不会的。你到哪里,我跟着你到哪里,只掇住你不放,还怕见不着面吗?”

    “对!你可记住了,千万别让我一个人出远门。”韩翃停下来细想一想,真的不足忧惧,“只等侥幸中了进士,不是在京里供职,便是外放去做地方官。在京供职,自不必说;外放的话,亦可携眷。算一算,你我也不会有分离的日子。”

    “是呀!又不是供军职,兵营中不能带妻小。或者做‘行人’之类的差使,奉使番邦,只可独行。”

    “看来我是杞人忧天。”韩翃深深地点了两下头道,“如今之计,唯有下帷苦读。别的都不必去想!”

    “也别忘了公原的话,得出去走走。”柳青青说,“放出眼力来,结交几个好朋友。将来不管是事业上还是别的,总也是一助。”

    “嗯。”韩翃答道,“那是第二步。当务之急,还在自己用功。”

    十月初七,在咸阳渡头送别了李公原,韩翃便再不出门,整天都在楼上。

    那座小楼题名为“四照楼”,韩翃自己动手布置成一个书斋。书案设在东窗之下,却专为柳青青设了座位。料理完了家务,她便坐在那里做着针线陪韩翃读书作文,添香瀹茗、磨墨检书,把丈夫侍候得无微不至。

    “其实我也不必去应什么举,做什么官。便这样读一辈子的书,也就心满意足了。”韩翃常常这样说。

    “别忘了公原的期望!你还不到归隐的年纪。”柳青青也总是这样回答。

    十月二十五,到户部投牒报到。过了年正月廿四赴礼部试,三场得意,放出榜来,高高中了。

    全家喜悦之情,自不必说。但韩翃却反上了心事:进士头衔,虽为士林所荣,天下所羡,其实,已大不如前。因为仕途太滥,官额有限,吏部“释褐试”那一关,越来越难。过不了这一关,名为进士,其实依旧是布衣庶民。

    随着吏部试期将近,韩翃竟至忧不成眠。柳青青只以为他病了,急着要替他延医服药。这下,他不得不说了实话。

    “青青,”他期期艾艾地说,“我说句话,怕你会大失所望。”

    “哦?”她很沉着地答道,“你先说了再谈。”

    “中了进士,也不是什么都有了。”

    “那自然。官是要自己去做的。”

    “正就是不见得有官做。”

    柳青青大吃一惊,但赶紧自制着,不敢形于颜色。“怎么?”她故意装作毫不在乎的语气问。

    于是,韩翃为她解释吏部任用官吏的程序。第一步是“释褐试”,分为笔试、口试两种。笔试两个科目,称为“判”“书”,以州县判牍的疑义为题,举行笔试,如果文理优良、书法遒美,“判”“书”两项,才算合格。

    然后是口试,要体貌丰伟、言辞清楚,称为“身”“言”。“身、言、书、判”四科皆合,方始入选。

    入选还只是具备了入仕的资格,做什么官,尚须“三注三唱”。韩翃最后说了关键所在:“国家设官,皆有定额,而中举入仕的,年年不断,这就弄得粥少僧多,不敷分配了。还有,自从杨国忠拜相,选法大坏,像我这样,就更没有把握了。”

    “杨国忠可就是杨国舅?”

    “是呀。”

    “那好办!托公原写封信就行了。”

    她说得极轻松,而他的脸色极凝重。这让她意识到,说的话一定不中听,否则不会如此。

    果然,韩翃徐徐答道:“非分之荣,我所不取;夤缘请托,更为所耻。不过,青青,”他的表情转为痛苦,“如果你觉得这样办比较好,我也无话可说。”

    起初,她觉得他未免迂腐,慢慢地谅解了,而深入地想一想,却又不期而然地浮起极骄傲的感觉。他一直是个诚笃君子,此刻的这一番话,在争相奔竞,但求富贵骄人,不知名节为何物的当世,更显出他的骨气。她回想跟李公原在一起的日子,锦衣玉食,奴婢成群,别人看来,好像称心如意,而她自己却常常想到金丝笼中的那只翠鸟,怎么样也摆脱不了为人玩物的那种感觉。现在,她觉得自己是经得起风霜雨露,相伴苍松的一树梅花,或者一枝修竹,兀立挺拔,俯仰不愧。

    于是,她自内心充实的感觉中,初次体会到做人的尊严。这是韩翃给她的,她所能报答他的,便是尊重他的意愿。“君平!”她以感激的声音说,“我以你的意思为意思。如果吏部那一关通不过,你不必介意。咱们还不愁衣食,关起门来安安分分过日子。架上有书,窗外有杨柳,都是你的良伴。”

    “青青!”韩翃大为惊奇,“我从未听见过这么洒脱的话!只是有句话你错了。”

    “哪一句?”

    “我何须以窗外的杨柳做伴?此地便是!”他抱住她的腰,“柳腰!”吻着她的眉际,“柳叶双眉!”

    天色未明出门,赶到宣阳坊,已经日高三丈。韩翃在十字街前勒住马,四面张望了一下,只见车马纷纷,都往南转左,心里便有数了。

    十字街南,东西向一条横街,宽广平坦,胜过大路。抬头望去,一带水磨青砖围墙,竟看不到底。墙内飞檐树荫,都只露出一角,错错落落,不知凡几。往东行去,第二个墙门,特别热闹,门前停满了各式各样代步的工具。卖熟食的负贩,聚集成市。但无人敢大呼小叫,因为这里是宰相杨国忠的府第。

    韩翃下骑,把马匹寄放好了,登门投牒,静候注唱。本来该到尚书省的,自从杨国忠得宠当权,一切制度法令,都不在他眼里。铨选取吏的大典,早由尚书省移到他的私邸来举行了。

    好在他府第的宏敞,过于尚书省,数百待选的各科举子,在两廊候命,一点都不显得拥挤。

    进士出身,身份特高,单有一座花厅,供他们休息。韩翃被引了进去,与同年们一一寒暄,然后找了个僻静的一角,悄悄坐下。

    “君平兄,近来诗兴如何?”有人向他长揖招呼。

    韩翃赶紧抬头去看,认得那人名叫鲍防,字子慎,诗作得极工。他是天宝十二载的进士,比韩翃早一科,算来应是前辈,所以退到下方,恭恭敬敬地还礼:“鲍先生,久违了。请上坐!”

    “不必客套。”鲍防拉着他一起坐下,问道,“还在李公原那里做客?”

    “公原回蜀中去了。送了我一宅房子,在章台街。”

    “那是好地方啊!”

    韩翃笑笑,不答他这话,只问:“鲍先生今天怎么也到了这里?莫非去年耽误,未曾选上?”

    “唉!”鲍防长叹一声,“真个不成话说。”

    看样子是有满腹牢sao。韩翃正因为铨选不在公堂而在宰相私邸,大感屈辱,所以对鲍防的叹息,十分同情,点点头说:“选法大坏,真才埋没,国家的大不幸。”

    “一点不错。”鲍防向周围看了一下,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出去走走。”

    走到院子里,假山旁边有个月牙形的荷花池。两人在池边席地而坐,促膝倾谈。韩翃从鲍防那里,听到了好多闻所未闻的怪事。

    三注三唱,过程繁复,每年自春至夏,总得两三个月才能完事。但自杨国忠主持铨选,便大不相同了。他预先叫人把官职注拟好了,大集百官,一天工夫便已注唱完毕。

    韩翃骇然:“难道置待选者的志愿于不顾?”

    “自然顾不得了。”鲍防苦笑着说,“我就是注了一个与我志愿不合、人地不宜的官职,只好不就,今年再碰运气。”

    “那为了什么呢?”

    “自夸神明。别人要两三个月才能办得了的事,在他一天就行了。”

    “这岂不是儿戏吗?”

    “对了!正就是儿戏。回头你就知道了。”

    “这……”韩翃觉得非常不对劲,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还有怪事。”鲍防又说,“国家授官,被选的人却为宰相歌功颂德,你说可笑不?”

    “歌功颂德的是谁?”

    “叫郑怤。他是受了鲜于仲通的指使,说愿意为宰相在门下省立碑颂德。还有更可笑的,皇上居然同意,而且下诏,命鲜于仲通作颂。文章作好以后,皇帝还替他改了几个字,刻到碑上,御笔所改之处,特为涂金,作为识别。你说,这是旷古奇闻不是?”

    “哦——”韩翃长长地透了口气,“予生也晚!不知当年姚崇、张九龄做宰相的开元之治,是怎么个样子?”

    “就因为开元全盛,文恬武嬉,奢靡成风,才搞成今天这个样子。所以说‘多难兴邦’。”说到这里,鲍防看看附近没有人,黯然微喟:“君不君,臣不臣,我看天下要大乱了!”

    韩翃悚然心惊,皱着眉沉思了好半天,自语似的说:“像郑怤之流,不像个读书人。士不士,才是最危险的事!”

    “不错!”鲍防深深点点头,“君平兄,你我毋忘今天的这一番深谈。当以气节自励!”

    “你看!”鲍防伸手微指中堂,“中间那个大白脸,就是杨国忠。旁边垂头丧气坐着的,是陈希烈,名为左相,一点做不得主。那穿紫袍、抱牍上堂的是侍郎韦见素。”

    “侍郎?”韩翃诧异地问,“侍郎竟不得一个座位?”

    “在杨国忠,三品大员亦不过如门下小吏。”

    一句话未完,深堂中传出哗然大笑,笑声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接着,出来一个满面羞惭的皂衣寒士,约有四十岁年纪,是个驼背,两只手一长一短,长的那只总是垂在前面,一摇一摆,老像要在地上捡什么东西而未曾捡到似的。

    “可不是像儿戏?”鲍防轻声说道,“宰相选官,家人姬妾便在帘下看热闹,任意笑谈。遇着丑陋粗野的,少不得惹他们一番讥笑。”

    韩翃冷笑道:“这哪里是儿戏?荒谬绝伦!”说完,一甩袖子,远远走了开去,落得个眼不见为净,还少生些气。

    不知过了多少时候,终于轮到他了。堂下一名小吏,高声唱道:“新科进士韩翃!”

    他定定神,答一声:“韩翃在!”然后缓步上堂,依礼参见了宰相,静候问话。

    “你是那个会作诗的韩翃?”

    韩翃站得远,杨国忠的声音又含混不清,加以帘后女人在尖声嬉笑,使得他越发不知所云,于是抗声上陈:“请宰相明示!”

    “咄!”等他的话一出口,立即有个豪奴,横眉怒目地申斥,“这是何等所在,容得你大呼小叫!”

    韩翃忍口气答道:“实在是我未曾听见宰相的话。”

    “原来是个聋子。”帘后立即有人窃笑。

    “看他模样,倒是风流体态,像个梨园子弟!”

    韩翃勃然大怒,可再也忍不住了,兜头一揖,掉身就走,“嘿嘿”冷笑地,昂然直出相府。

    自然,得罪了宰相,要想补缺是无望的了!出得相府,重新再想一想,多少年寒窗苦读,老母的期望,青青的鼓励,不都是为了今朝一官荣身,光大门楣吗?现在,却是逞一时意气,把自己的事业和亲人的希望,都击得粉碎了。这何以对老母和青青交代?

    于是,韩翃深悔孟浪,上了马,忧思忡忡地往章台街而去,离家越近,心事越重,竟不知如何向青青说明经过。

    一看他的脸色,和一步懒似一步的脚迹,柳青青心里就有数了。她不敢摆出关切的神态,却反开门见山地,为他开一条容易说话的路子:“想是不甚得意?不用难过,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不是人力所能勉强的,你看开些!”

    听得这样体贴的话,韩翃在安慰以外,激起更深的惭愧,刚要开口说话,飞羽匆匆奔上楼来,一脸惊奇的表情,喘着气说:“门口来了一位武官,说慕名来拜郎君。”

    韩翃并无做武官的朋友,而且既说“慕名来拜”,自然是初交,只是一位武官慕他的文名,却真难得。他从飞羽手里接过名刺来看,大书三字:侯希逸。这个名字,从未听说过。见是不见?倒有些踌躇了。

    就这时,柳青青已在催他了:“快下楼迎接去吧!”

    这一说,便不容他再踌躇了,匆匆下楼,只见院中昂首站立着一位武官,生得十分异相——身高七尺,下丰上锐,加以肤色甚黑,站在那里,巍巍然如一座铁塔。

    “是韩先生吗?”那人的声音极其洪亮,问讯一声,抢步上堂,行了军礼:“营州侯希逸,冒昧求见。”

    “不敢,不敢!”韩翃赶紧还了礼,肃客上座——侯希逸不甚谦辞。坐定献茶,等飞羽退了下去,又问:“侯将军见访,不知有何赐教?”

    “一介武夫,原是高攀不上的。不过,”侯希逸笑道,“我确是慕名而来。”

    于是侯希逸自陈是一名裨将,镇守保定,隶属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麾下。晋京公干,到相府投文,听说有位新科进士,顶撞了宰相,一怒而去,连官都不要做了。他佩服此人的骨气,打听到了姓名地址,离开相府,便来拜访。

    竟是这样一重渊源!韩翃气血翻腾,心中充满了知遇之感,离座长揖,只是激动地连声答说:“多谢,多谢!”

    侯希逸跳了起来,一把拉住他的手臂,把他纳入座位,一跷大拇指说:“常听说什么‘士可杀不可辱’,今天可叫我见着了。韩先生,你是条汉子!”

    听了这样的赞许,韩翃觉得失官也是值得的。同时,对这位素昧平生,第一次见面的客人,有着异常亲切的感觉——这一来,可谈的话就多了。

    “郎君!”飞羽在他们谈话的空隙中,翩然上堂,走到韩翃身边说道,“夫人有话,请郎君留侯将军小酌。”

    “噢,噢!”韩翃顿然想起,“请夫人来见一见侯将军。”

    他的话刚说完,屏后一声清脆的轻咳,接着环佩叮咚,香风微度,柳青青踏着极稳重的步伐出现了。

    侯希逸虽是武官,却十分知礼,赶紧站到下方,垂手肃立,眼望着韩翃问道:“这便是尊夫人?”

    “拙荆柳氏。”

    “噢,柳夫人!”侯希逸迎面行礼。

    “不敢当!”柳青青避开正面敛衽为礼,“辱蒙光降,荣幸得很。只是无以款待贵客,备得一杯水酒,聊表敬意。”

    “多谢,多谢!希逸冒昧登门,不曾备得薄礼,反要叨扰,实在不好意思!”

    “将军说哪里的话!仅是看得起外子,过蒙奖饰的这一番盛意,就叫人感激不尽了。”

    “彼此,彼此!”侯希逸再一次抱拳谦谢。

    “请宽坐。恕我失陪。”说完,柳青青退入屏后。

    那侯希逸忽觉惘然若失,深深懊悔,没有能多看她一眼——一日之间,得见两位绝世美人,不能不说是平生难忘的一件事。但是,在相府中所见的虢国夫人,多说是国色无双,其实远不及这位韩夫人。

    “将军!请坐。”

    侯希逸微微一惊,就在这一惊之中,使他意识到自己失态了,而且不免内惭,赶紧收敛心神,尽力把脑中的柳青青的影子抛开。

    不一会儿,飞羽率着惊鸿来陈设酒肴。侯希逸带来一名姓许的小校和四名兵丁,自然也要款待酒食,把两个侍儿忙得香汗淋漓,倒叫侯希逸觉得老大过意不去。

    他的酒量很好,谈锋更健,到微醺之时,益发推心置腹,什么话都没有保留了。他说他在保定的处境很难,因为安禄山狡诈多疑,多用番将,对汉将存着猜疑之心。而在朝中,安禄山和杨国忠虽多得皇帝的信任,但那两人却是水火不相容,杨国忠说安禄山必反,安禄山则无时不想除去杨国忠。在他们那钩心斗角的夹缝中,要想保持超然的地位,只效忠于国,是一件极费心血的事。

    韩翃不甚与闻外事,因此对于侯希逸所谈的有关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政争的内幕,感到极浓的兴趣。他对杨国忠自无好感,但是听到安禄山的种种骄横不法的行为,却有更深的愤慨,自然,这样也就格外同情侯希逸的处境了。

    谈到最投机的一刻,侯希逸提出要求,想延揽韩翃到他幕府中去,为他参赞军务。

    这是一个完全出乎意外的建议。韩翃做梦也没有想到过会列入戎幕,因此,他竟不知如何作答,好半天,才说了句:“我得与拙荆商量一下。”

    夫妇俩商量了半夜,决定接受侯希逸的聘约。

    弃文就武是一件不得已的事,然而也是意外的机遇。循正途补缺,本来就很难,加以得罪了势焰熏天的宰相,便更无希望,除却边将保举,自军功中图个出身以外,就只好在家闲住了。

    有李公原相赠的那三十万钱,加上柳青青的私蓄,便在家闲居纳福,坐吃个三年五载,也还不愁。只是他们夫妇俩都不愿如此。在韩翃,自然以此为耻;在柳青青,表面没有什么表示,心里却巴不得他力图上进,飞黄腾达,要这样才有面子,才对得起李公原。

    除了这些,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如果不是韩翃有了荣宗耀祖的一官半职,他便无法取得老母的同意,娶柳青青为妻。

    在他中了进士以后,自以为对老母已有交代,当时在“报喜”的家书中,提到了柳青青的一切,说她如何贤淑,如何能干,多亏得她的激励照料,才能成名。接着,力恳老母成全,许诺他俩的婚事。

    母亲的覆信,是他的伯父代笔——他的伯父也是他们的族长,因而使这封覆信中所说的话,更增加了分量。信中说,这件事不便率尔相许,等他补缺入仕,回南阳省亲时,从长计议。虽然,那并非以他能够做官作为许他婚事的交换条件,但是形势是很明白地摆在那里,唯有做了官,才算衣锦还乡——柳青青早就打算好了,不管他补了何缺,都得好好花一笔钱,高车驷马,仆从拥护,搞个很阔的排场,让他风风光光回南阳去省亲。那样一来,什么话便都好说了。

    直到此刻,柳青青才把她心里的想法说了出来。韩翃一面听,一面捏了两手的冷汗,“该死,该死!”他不断敲着头自责,“我竟未想到此!误了大事,叫我怎么对得起你?”

    “竟未想到此”这句话使她心生怨怼,而他如此自怨自艾的姿态,却又叫她感动。“唉!”她无可奈何地叹口气说,“你真有些书呆子的味道。没有个人在旁边常常提醒你,真不能叫人放心!”

    听这话,韩翃一下不呆,立刻有了计较,“是啊!”他兴奋地说,“青青,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带着你一起走。好也罢,歹也罢,反正咱们生死不离,便一切都有了。”

    柳青青觉得他的话,听上去似乎不错,但凝神细想了一会儿,终于黯然地摇摇头,表示不能同意。

    “怎么了?”韩翃着急地问。

    “第一,军营中不能带家眷;第二,你得先回家看老夫人,我怎么办?”

    “你?”韩翃毅然决然地说,“我先把你安顿在南阳旅舍中,等禀明了母亲,再带你去拜见。”

    “那不妥。”柳青青答道,“我以何身份去拜见老夫人?六礼未成,去见她老人家,岂不是成了妾侍叩谒老主母?君平!”她痛苦地说,“我对你别无要求,只望你别在名分上委屈我!”

    这一说,叫韩翃大为不安,而且无从解释,所以更形成了莫名的焦灼,唯有喃喃地说:“依你,依你!”

    事情便这样定局了。

    端午节后洒泪而别,直到七月里牛郎织女将要相会时,才收到韩翃的第一封信。

    “字奉青青爱妻”,一念到这六个字,她脑中立即清清楚楚地浮现了他的影子,耳际隐隐约约听得他的声音。

    别后的日子是无可形容的难堪,旅途中,一夕魂梦数惊,一直到了南阳,故乡的亲切,老母的慈颜,才略略可以抵消离愁。他问她可也是如此,又问她如何排遣寂寞,又问,可曾在梦中见过他——他是常常梦见她的,但是,梦中的欢娱,到醒来都化为刻骨的相思之苦。因此,他的心情十分矛盾,希望梦见她却又怕梦见她。

    果然,她闭上眼,在心里体味了一会儿,发现自己的感觉确实也是如此。她记得多少次偎依着他,沉醉于他的温柔体贴,却是每到情浓之时,便如骤然失足一般,惊出一身冷汗。定神望一望,残焰如豆,夜静如死;摸一摸身边,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那份自心底泛起的凄凉,令人陡生无边的恐惧,不如不要这样的一个梦,日子倒还容易过些。

    怔怔地出了半天神,忽然又想到了那封信。已见了高堂老亲,自然也提到了婚事,结果如何呢?

    于是,她急急地又把视线落在信上,心乱地搜索着,想找出一句她渴盼着的话,譬如“堂上欣然相许”,或者‘不日来京迎娶”之类。

    然而她失望了!

    最令人不安的是,他对这最重要的一节,写得特别简略:“尔我大事,已禀明老母,容当缓缓图之,必不负卿之属望也。”既说“禀明”,必有下文,而还要“缓缓图之”,可见好事不谐。然则“必不负卿之属望也”,话虽说得斩钉截铁,其实只是故作宽心语而已。

    柳青青感到脊骨上冒起阵阵冷气,想想如此委曲求全,而旁人丝毫不谅她的苦心——难道再嫁之妇就不是人?难道韩老夫人竟不想想爱子何以得有今日?一片幽愤,使得她真个万念俱灰了。

    “夫人!”飞羽看她神色不对,怯怯地问道,“何故不欢?是郎君说了什么不中听的话吗?”

    “唉!”柳青青叹口气,“你不知道。不提也罢!”说了这一句,她定一定神,继续看信。

    以下提到了侯希逸。他说侯希逸已派专人送了安家银子到南阳,并且来信催促,请他早日北上。这番殷切的情意,不便辜负,所以他决定七月初冒暑北上,取道许昌、开封、安阳、邯郸,由陆路到保定,那时会再写信来。

    “今天几时?”她抬眼看着飞羽说。

    “七月初五。”

    “那多半已经在路上了。”

    “可是郎君动身回来了?”飞羽惊喜地问。

    “哪里是回来,”柳青青苦笑了,“由河南到河北。”

    “为什么这么急?”飞羽怔怔地说,“大热天,出远门,可太苦了!”

    这一说,叫柳青青又上了心事。三伏炎天,冒暑长行,而且一路上没有个得力的人照料,万一中途受暑得病,可怎么得了?

    “唉!”柳青青紧皱着眉,懊恼地说,“偏偏就忘了叮嘱一句:过了中秋,到秋凉再动身。他也偏偏就那样没算计,正逢‘秋老虎’厉害的时候上路。”

    一见这样子,飞羽倒有些懊悔,不该说破,于是,竭力找些话来安慰她,但也只是泛泛之词,并不能解消她心中的忧虑。

    “去烧个香,许个愿吧!”实在看她愁得要成病了,飞羽无可奈何地提出这样一个建议。

    “对。”信佛的柳青青被提醒了,“多说法灵尼寺供奉的白衣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验得很,咱们早该去烧一炷香了。”

    于是先期斋戒——夫婿远离,房帏之戒谈不上,只香汤沐浴,吃了三天的素,然后备办香烛,带着飞羽、惊鸿,一乘犊车,来到了法灵寺。

    法灵寺在永平坊东,自章台街西行,过了永安渠,不远就到。进寺直上大殿,点燃香烛,柳青青合掌伏倒在拜垫上,默默许了心愿,祈求菩萨保佑,让韩翃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