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圣凰在线阅读 - 第356页

第356页

    伍东冕轻声解释道:宓舟虽非灵师,但天生神魂强大异于常人,他参悟宗门的秘传绝学《九转轮回诀》有成,神魂识海稳如磐石,外力不可能撼动分毫,幻象幻境也迷惑不了他。

    他当年与肖宓舟乃是忘年交,即使身为天尊也依然与之平辈论交,对于他的情况再清楚不过。几位太上长老都曾参悟过《九转轮回诀》,但迄今为止只有窦半江略有所成,所以他们都不清楚原来修炼这部功法还有这样的神效,竟能抵御一切外来的神魂攻击和幻术影响。

    卯燮圣皇要说的事十分重要,虽然夏皎对肖宓舟的经历好奇到极点,但也不好在此时追问,只能静静听他继续往下说。

    当年卯燮圣皇虽然不信绍星玖的话,但暗中仔细检查过他的情状,却发现他也并未说谎,多半是他受幻术所扰,将看到的幻象当成了事实,再加上肖宓舟死前留下的魔鼎二字,更将卯燮圣皇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重伤不醒的少掌教穆黎身上。

    可是遍寻整个遗迹以及在场众人的随身储物器具,都未曾发现那石鼎的踪迹,事涉宗门继承人以及好几名备受重视的真传弟子,卯太宗几乎出动了所有能出动的力量,想搞清楚意外的来龙去脉。

    须知道这些弟子随便一个身上的保命底牌都多得很,尤其少掌教穆黎甚至有卯燮圣皇亲自赐下的圣力投影,无论如何不该如此轻易便折在一处名不见经传的遗迹里。

    天木宫和奇门宫两位宫主作为天级灵师,亦受命前往遗迹勘察,试图衍算逆推出当时的情景,结果却无意中推算到卯太宗的劫数。

    卯燮圣皇苦笑一声道:当日突然暴起伤人的是穆黎而非肖宓舟,穆黎进入遗迹登上祭台后,身上突然浮现出这石鼎的虚影,将一众同门笼罩其中,一一击杀。绍星玖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是因为他负责在外围警戒,离得较远,人不在石鼎虚影范围内,只是遭受波及。本皇万万想不到的是,我卯圣界竟会是元始魔灵诞生之地,从万年前卯亘圣皇无意中将这石鼎带回卯圣界,就已种下祸根本皇一时不察连累两宫宫主无意中触及天机,遭受反噬身受重伤,却仍优柔寡断,无法拿出一个可行的应对之策,因怕此事为外人所知进而对卯太宗不利,所以将遗迹中发生的事强行压下,勒令两位宫主三缄其口,甚至将穆黎、肖宓舟等几名真传弟子留在宗门的记录亦删去大半。只是卯圣界的灾劫依然无法避免。

    夏皎心道:难怪我在宗门典籍里都没看到太多关于肖宓舟的记录,完全看不出他曾是卯太宗真传弟子里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大概在一百多两百年前,卯燮圣皇发现卯圣界地心灵脉异动,追查之下发现那尊遍寻不获的石鼎赫然出现在灵脉附近,正暗中摄取巨量灵气!

    卯燮圣皇至今未曾搞清楚这石鼎到底是何等魔物,只知道它与元始魔灵有关,他用尽所有手段都无法将之自灵脉上彻底剥离,只能将之挪移到洞府内以法阵禁制等手段尽量压制。

    他绝大部分精力都耗费在与石鼎的拉锯角力之上,无法再兼顾宗门内的事务,外间盛传他意外受伤,不得不闭关静养,说起来也不完全算是谣言。

    之后的事,就不用再赘言了。

    短短数十年间,因为掌教圣皇隐居不出,少掌教人选未定,再加上种种利益观念冲突,八大支脉掀起了派系之争,闹得不可开交,离火宫和戮生宫宫主勾结水家意图将自家属意的人选送上少掌教之位,谁知水家、奚风宗和荼素宗受姬卫久撺掇鼓动,趁机联合一众党羽意图覆灭卯太宗,瓜分卯圣界。

    卯燮圣皇察觉情况异常时,已经无力回天,放下石鼎,马上全力击退来敌?只怕回过头卯圣界就要被失控的石鼎吞噬。

    仓促间他只能授意几位宫主安排部分门人带着镇宫令信和部分典籍库藏离开,同时逆转阴阳交泰阵,将整个卯圣界封印起来,一来避免让人发现石鼎以及元始魔灵之事,二来则是希望尽量延缓石鼎失控的时间,为卯圣界争取一线生机,三来是做好最坏准备,万一将来某天他再压制不住石鼎,至少能留住卯太宗的种子,外逃的弟子仍有机会延续宗门道统。

    元阳宫宫主严沃本是卯燮圣皇看中的下任掌教人选,也是除了天木宫、奇门宫宫主外,唯一知道事情始末的人,可惜他们三人先后饮恨而亡。

    关于石鼎和元始魔灵的事关系实在太大,严沃连元阳如意都未曾告知,导致它只知道如何破解卯圣界的封印,却不知道此事背后还有更严重的隐患后续。

    原本卯燮圣皇曾经交代严沃,若无彻底解决石鼎危机的手段,宁愿坐视卯圣界与石鼎同归于尽,也不要贸然破解封印,偏偏这关键的一条,元阳如意全不知情。

    卯燮圣皇的本意不难理解,就算卯圣界逃不掉覆亡陨灭的命运,至少要保住卯太宗的清誉,绝不能让卯太宗成为元始魔灵诞生的温床、贻害万界的源头。

    但现在这样的情况也不算坏,至少比卯燮圣皇预料的要好得多。宗门实力大损是事实,但外敌已退,短时间内再无外忧,又有窦半江、夏皎和盛朝故的加入,即使依然无法解决石鼎危机,至少他们可以将卯太宗的门人弟子和珍贵资源从容撤走,万不得已之时,再次逆转阴阳交泰阵,让卯圣界与石鼎同归于尽也不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