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页
他陈述了很多利处,有几点还是挺能打动三爷的。 并且他还表示能帮忙留职京城。 对于张桓的好意,三爷除了感谢也考虑再三,其中提前给长子铺路,和在国子监里掌管众多学子,这种无形中的隐形资源,还是挺有吸引力的。 且国子监在官场还算清流。 于是接受了张桓的建议。 先回家祭祖,回来就等正式认命后上任了。 而张桓这么帮忙,除了因为对方是未来姻亲,想织一张关系网,还为了meimei考虑。 家中父母溺爱幺妹,恐她嫁去乡下受苦。 一旦三爷在京都发展,家眷势必搬至,这种担心就不存在了。 舟行顺风驰,春风马蹄疾,三爷很快到了北都。 王勇之把姐夫从码头接到家中。 一家人相聚之欢就不多说了。 只说王勇之和姐夫商量铺子的事,讲事情的始末时,对自己的外甥女极口夸赞。 听得三爷得意的甚至开心过自己高中。 王勇之又把自己的筹划和三爷商议。 三爷对他很信任,只说慎重些就不再多说。 至于入股分红,他相信这个妻弟,无论从人品还是互利,都不会差。 晚上王氏说起结识张守备一家的事,还透露出有结亲的意思。 三爷略一思索,对爱妻给儿子相媳妇的眼光还是很认可的,也只说你看着办。 然后忙忙拉自己媳妇到帐中,亲密庆贺自己高中之喜去也。 王氏的如意算盘不是一头热,张守备家听周纪秋高中,且来了北都。原有的结亲之意更急迫。 须知三爷周纪秋一旦授官,家里子女结亲的范围更广,且以后两家再见不易。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于是第三天正是休沐日,张夫人携儿女来访。 各自相见,宾主尽欢。 私下里张夫人含蓄的向王氏提出结亲之意。 王氏大喜,可再听她话,才知道欢喜的有点早。 人家惦记的是娶进去,而不是她想的嫁过来。 王氏微愣后又恢复笑意,正想含蓄用话岔过去,有下人来报,有一杨姓公子来拜访。也就顺水把这个话头岔过去了。 因又有客到,张夫人不便久留,带着儿女告辞而去。 王氏这才知道那位杨姓公子居然是杨毅。 他是被直接请到三爷处的,在临行前来给王氏见礼平安,不一会儿也告辞了。 到晚上姝眉才知道杨大尾巴狼来过了。 还更惊讶的得知,在同时进行的武考中,这家伙居然得了个武状元。 因为当今皇上重文轻武,时人肯定也如此。 所以他这个武状元的名号,远远不及文状元响亮。 他之所以到了北都,是因为被授官到此。 得知周家在此,特来拜会的。 而王氏那边正和三爷说起张家的意思。 三爷一反原来任媳妇做主的态度,断然反对嫁女儿。 虽然今天第一次看到张成,知那是个好孩子,家世目前也比自家高。 但是他本人文还不成武也不就。比不上自家一文一武两个出色的儿子。 连今天来的杨毅也比他优秀太多。 要不说就怕货比货。 何况就算没有那三个强大的参照物,在三爷心里,想娶他闺女的人,都是他的苛刻对象。 再说闺女才几岁急啥急? 看着夫君那副叽叽歪歪的样儿,把王氏逗乐了:“你闺女12岁小,人家闺女13岁就大了?女孩子不都是先早点相看么?” 三爷油盐不进,又说长幼有序,先给霆儿说,眉眉等我们到京城再说。 王氏想想也就罢了。横竖女儿不大,到了京城选择面更大,再看看也不是不行。 张夫人琢磨一路,回想王氏夫人在她含蓄表达欲结亲时的表现,猛然醒悟对方确实有心结亲,不过不是嫁女而是娶媳。 回家后赶紧和张守备商量。 张老爷想起刚押运粮草走了的周家二公子,他还曾极口夸赞过。 现在一听夫人说,周家欲给那小子讨自己的宝贝闺女,忽然觉得他也没原先赞的那么好了。 又听夫人叨叨,虽有点遗憾没能给儿子讨个好媳妇,不过要是能给女儿找个好婆家也足以弥补了。 他心里更是有点不痛快,但又不好扫夫人的兴,只说周家肯定马上就返乡,反正孩子们岁数都不大,亲事以后再议吧! 周家确实很快就返乡了,三爷的时间紧,姝眉都没来得及亲自和张晴辞行。 只好派人送信说明缘由,并约以后常书信来往。 回乡祭完祖,三爷把自己以后的安排,秉明了父母。 周老太爷和老太太对儿子的决定都不干涉,只是在听三爷力请父母亲去京城,说是那里的环境特别适合母亲养身体时,赵老太太拒绝了。 故土难离,她一把年纪不想再折腾。 让三爷只管带王氏和孩子们去,她就和老太爷在老家养老,哪儿也不去。 三爷又说这也是大哥的意思。 三爷夫妻的苦劝,没能动摇老太太的坚持。 听说后的姝眉表示愿意在家陪祖父母,替父母尽孝。 开始老太太也断然拒绝,后来不知想到什么,居然同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