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页
因为去油坊也得排队,所以只剩下零星几户人家还没榨油。 为了借机观察油坊到底如何榨油,他们的榨油工艺大概是什么等等,沈游跟在了丁家村的榨油队伍里,佯装自己是去花钱榨油的。 她一面走,一面感慨自己的敬业。 沈游,一个不惜辛苦榨油都要观察竞争对手的好先生。 第56章 丁家村的榨油坊在村的左侧,沈游是跟着丁七郎他们家去的,别人手里都拿着芝麻,就她两手空空,完全不像是要去榨油的。 别问,问就是只买油不榨油。 大概是碍于沈游读书人的身份,丁七郎一路都不太敢跟沈游搭话,他和两三个兄弟一块儿只顾着低头沉默的走路。 “丁兄弟,我们这榨油坊买点油大概需要多少钱?”。 丁七郎毫不奇怪,沈游一看就是个四体不勤的读书人,问出这种毫无常识的问题才是正常的。 “一斤油四十文左右”。 沈游打听完油价继续问,“丁大哥,我来了丁家村也想种点芝麻,那你们这些芝麻大概要用多少地啊?” 丁七郎虽然奇怪沈游干嘛净问些不相干的问题,但他全当读书人没下过地,一时好奇,老实回答道,“三分地”。 沈游跟着丁七郎一行人很快就到了榨油坊。 榨油坊内主人正在里面烧火蒸芝麻,一见沈游他们来了,慢吞吞的走出来,“老规矩”。 丁七郎和几个兄弟一块儿把芝麻倒入篮子底部,那榨油师傅一走过来,看一眼道,“正好三十斤。” 沈游一方面佩服这老师傅的眼力,一方面又好奇道,“敢问老丈,这三十斤芝麻大概能出个几斤油?” 老师傅一看沈游是个读书人的打扮却问出了这种没常识的问题,颇为自傲道,“小老儿手艺好,能出个八斤半的油。” 沈游一算,大概出油率是在百分之二十八左右。 她想了想,考虑到金陵是大城,周围百姓的生活水平以及工匠的手艺水平应该相当不错,那么二十八的出油率应该已经算是不错了。 来之前,沈游打听过,他们带来的三十斤芝麻是丁七郎家里用三分地种的。也就是说,普通老百姓一年用油大概是在七八斤左右。 按照沈游之前问到的,市价一斤油四十文,年最少买油二百八十文。普通老百姓一年收入四五两银子,也就是四五千文。 这一年到头要是靠买油,那在油上花的钱占年收入的比值最低也有个百分之五了。还有必需品的盐、修补农具、交钱抵押徭役等等,桩桩件件都比油重要。 怪不得大家都自己种芝麻来榨油,否则根本买不起啊。 金陵地处江南,纺织产业发达,况且年年海贸出口大量的丝绸,所以织造行业对于蚕桑有极大的需求。金陵普通百姓家中女眷几乎人人采桑叶养蚕。 沈游问过,丁七郎用了三分地种出了三十斤芝麻。而这三分地如果拿来种桑树,这对于家中的副业收入就有了极大的改善。多养的蚕完全可以抵消油价。况且腾出来的地方根本不需要占据稻米的种植土地。 沈游连销售用语都不用写,作坊一开,老百姓自然会把这一笔账算清楚。 榨油老师傅没搭理看上去在发呆的沈游,他娴熟的扛起篮子,将芝麻统统倒进了大锅里,紧接着手脚娴熟的开始翻炒。 沈游正看得入神,丁七郎几个却已经在招呼沈游,示意自己要走了。 沈游:“……” 不是,她是来观察工艺的,怎么才看到第一步你们就要走了呢? 沈游无奈,她只能买了一斤油,急匆匆的把屋内的东西打量了个遍。 这一看,沈游就意识到了,这师傅用的是极其典型的压榨法,先翻炒再碾碎,然后蒸熟团成饼状,放入那具机器的凹槽里,用木楔卡紧,最后开始撞击就出油了。 实地验证了榨油工艺,沈游还是不肯死心,她两脚黏在了榨油坊的土地上。 “老丈,你们这榨油岂不是很累?要费这么多功夫”。 正在炒芝麻的老丈哼了一声,“要挣钱哪儿有不累的?” “是是”,沈游笑笑,继续试探道,“老丈,这榨油坊就靠你一人?” “老婆子不在家,跟几个小子进城去了”。 沈游连连点头,看起来榨油坊必须依托于大量的人力,否则如此之繁琐的工艺必定极为消耗人工,尤其是最后一步撞击芝麻饼榨油。 沈游心满意足的跟着丁七郎走了。 她发现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高榨油的效率以及原料的出油率。 前者,或许可以由人工榨油改为水力榨油,至于出油率,撞击的力量够大的时候,出油率就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 好巧不巧,沈游刚金陵来的时候下榻的驿站龙江驿就是在下汊河边上。而丁家村,毗邻下汊河。 事实上,老式榨油坊未必没有想过用水力,但是他们的作坊几乎都是子承父业的流传了几代人,试图改用水力几乎意味着大量的银钱支出。极少有榨油坊坊主敢冒这样的风险。 但沈游就不一样了。 她一穷二白所以无所畏惧。 现在要做的就是第一步。 重金求水车木匠! 沈游跟着丁七郎一路回返,路上一刻不停的打探,“丁大哥,我这边还想打几个物件,咱们这儿有没有木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