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页
而琼州目前地盘尚小,官吏们由于逃难,多数来自于五湖四海,况且琼州的晋升通道比较透明,年度考核也是公开的。考进来统称官吏,以至于官与吏根本没有区别。 可一旦琼州地盘开始扩大后,各地自己的学院纷纷兴起,只会造成当地学院的学生们考当地官府,久而久之,即使没有了官吏之别,这些人都会在漫长的时间里开始垄断许多岗位。 大齐本身就有异地为官的条例,不过那只约束官,不约束吏。而琼州由于没有官吏之别,只要是府衙内人员,都必须遵守异地为官的规矩。 蒲良骏苦笑,沈先生果然是靠文字吃饭的人,轻描淡写,异地为官四个字,如刀如剑,刀刀催人命。 “只要是想考进官府的,就要做好异地为官的准备。与此同时,不允许三代以内亲属在同一个衙门工作”。 一直没有发声的周恪几乎斩钉截铁的下了定论,“还有其余种种,诸如,外地为一府主官者,不论男女,不允许嫁娶辖区内人口”。 “在座的诸位许多人本身就有在大齐为官为吏的经验,应该都知道这几则律法”,周恪环顾四周,“再过不久,这些官员管理办法草案就会以律法的形式正式录入立法司,希望诸位严守法条。” “莫要寒窗苦读多年,最后却让诸位同僚道一声,可惜可惜”。 周围的气氛一下子就严肃了起来,沈游缓和了声音。“接下来是第二个议题,增设儒生试”。 整个党争分为两大派系,非学院和琼州学院派。兴建各地学校既普及了教育,又有利于将学院派分而化之。变成各大学院后,再加上异地为官,府衙内都不一定撞得上同一学院的毕业生。 这样一来,琼州学院派就变成了散沙。 与此同时,教育的不断普及只会使得非学院出身的专业人士越来越少。 届时,学院派被分化的七零八落,非学院派人都快要没了。 还争个球啊! 第一条计策,一箭四雕。 但这也引申出了另一个问题——老一代读四书五经,写八股的人的前路在哪里? “既然要增设儒生试,为何又要减少儒生的招录人数?”,礼科副郎中宁元昌负责教育,增加考试与礼科息息相关,故而最先发问。 “今年府衙内为何忽然多了这么多前来考试的非学院出身的子弟?”,沈游问道。 “逃难啊,年前北方大地震、大爆炸,震感甚至可以到达闽地,白骨遍地,哀鸿遍野,冻死饿死了无数人,能跑的人拖家带口的逃难”。 真不是宁元昌吹牛,现在琼州的名气伴随着神应港的兴起也起来了,大家都知道来了琼州繁华富庶,来了就能有安生日子过。 近些日子以来,琼州户籍人口暴涨,甚至有人提议,希望徐闻县能够收容部分琼州溢出人口。 “除了这个原因呢?”,沈游笑起来,“你们口口相传,没少告诉之前的同僚们琼州府衙薪水优渥吧”。 他们或许是无意识的告诉了旧日同僚们,但至少开始有许多非学院派出身的人涌入了府衙招录考试中。 这些人都有读书功底,学习速度极快,通过府衙的考试并不难,甚至于能够在官场上挣扎下来的,许多都是人jingzi。 可他们来的时间尚短,只看到了琼州的繁华富庶,却还没有意识到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于海纳百川。 以至于这批人与琼州学院出身的人在思想观念上有极大的不同,再加上这些人身上官僚作风极重,这才会与琼州学派起矛盾。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加重教育是有用的。等到各地学院纷纷建起之后,沈游还会让这些非学院派人士去学院交流学习一段时间。 “很不幸的是,等到各地的学院纷纷兴起,人才量增多后,那时候府衙也不那么缺人了。或者说,只缺乏专业的人才。于是这一大批读着四书五经、学着三纲五常,只会科举八股的非学院派人士要怎么办?” 这个诘问太震撼了。 全天下的读书人都在读四书五经,一旦寒窗苦读一辈子,却被告知官府不考这个了。被剥夺了科举资格,这直接会酿成暴动。 届时天下正在修生养息,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又何必多生事端。 “所以先生要增设儒生试?” 宁元昌面色涨红,激动的不行。如果真的要增设儒生试的话,这对于那些没能考过琼州学院派的人是个极大的利好消息。 而且,这极其利于天下读书人归心。 万万没料到,到头来,非学院人士递上的那几份文书里要求重振八股科举,居然真的有用?! 蒲良骏脑子都是懵逼的,他还说别人是二傻子,原来他才是二傻子啊! 不对! 如果要增设儒生试,那为何第三条建议中写的是减少儒生录取人数? 过渡!是过渡! 蒲良骏一个激灵,已然想明白了沈游与周恪的意图。 为了安抚可能暴动的老一代读书人,为了减少天下读书人的攻诘,才有了第二条,开设儒生试。 然而八股、三纲五常这种东西被淘汰才是时代的趋势。 所以就有了第三条,控制儒生录取人数。 可是既增设儒生试,又要不断减少儒生们考中的人数。这不是暗箱cao作,恶意不录取儒生们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