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都市小说 - 众里寻她千百度之农妇篇在线阅读 - 第126章 126.分配

第126章 126.分配

    “第一种,也是最简单粗暴的一种,那就是平均分。家里有几口人,不管男女老少,一律平均分。这样分有个好处,那就是都能活下来,在家里穷的不行的时候,这样分是最合适的。据说在远古时期,那时候的人们就是这样分食物的。”

    “远古时期啊?这么远的事情谁知道啊?那时候又没有文字可考。”柴伐北嘟囔道。

    “没错,远古时期的事情我们不知道,可现在就没有按照远古方式生活的人们了吗?那可未必。”高媛摸摸他的头。如今也就是伐北还能让她摸摸头了,文道非得说自己是个大人了,打死也不让摸。

    “真的吗?娘您怎么知道的?”柴伐北大为惊讶。

    怎么知道的啊?当然是历史课上学来的。不过这话没法儿说,只好撒个谎:“忘了从哪本闲书上看来的了。写书的人是个喜欢到处游山玩水的,说是误入深山,见到山民聚集而住。男人打猎,女人采集,老者收拾器物,食物短缺,却因平均分配而能人人存活。”

    “真的?那书在哪里呢?我也找来看看。”柴伐北很感兴趣。

    “找不到了,可能被我引火烧了。”高媛面不改色继续撒谎,“那山民彪悍野蛮,那人被人家捉住了关起来,侥幸才逃了出来,否则就成了人家嘴里的食物了。出来之后还大病了一场,说是再也不敢随意乱走了。”

    “哎呀,这么有趣的书,娘您怎么给烧了?”柴伐北大为可惜,其余几人也有同感。

    “有什么趣?等着你看了之后跑出去玩儿不成?”高媛点点他的额头,“你还要不要听我讲了?”

    “要,要!”柴伐北急忙点头,书都烧了,还是从娘这里听二手的故事吧。

    “嫂娘,这平均分是有好处,可若是分食物的人有私心,给自己分好的,给别人分差的怎么办?”柴文道问,这个是很有可能的吧?

    其余人点头附和,就是啊,完全大公无私的人太少了。

    高媛叹气:“分食物的人最后拿不就成了?”多简单的事情啊,当年被管理学老师拿来做考题,全班同学就没有一个在这道题上丢分的,都是老梗了嘛。

    几个少年瞠目结舌,是啊,分食物的人最后拿不就成了?他们刚才还在脑子里拼命想怎么办呢,什么轮流分啊,找人监督啊什么的,竟都没有这一招简单有效。

    “妙啊!”马肃正抚掌叹道。

    柴文道却接着问:“嫂娘,平均分有好处,可有坏处吗?”

    高媛赞赏地看了他一眼,不愧是做过大官的人,看问题就是全面:“自然是有的,这世上万事万物,哪里有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这平均分啊,最大的一个坏处就是让人懒惰。”

    这下不用她多解释,几个人就都懂了。可不就是,反正干不干活都一样,谁还卖命干活呢?

    “看来这种分法不合适啊。”梁子阳喃喃道。

    “是了,这种分法如今也只适合施粥了。”高媛道。

    “原来这远古时期的分法,如今也还残存。”马肃正突然就对施粥这件事情肃然起敬了起来。

    “嗯,娘,还有别的分法吗?”柴伐北问。

    “有啊,这第二种,就是按出力多少分配。出力多的多分,出力少的少分。最是公平合理,勤快的能多拿,懒惰的就少拿。”高媛道。

    “这法子好。”几个少年纷纷点头。

    “不过呢,这法子也有问题。”高媛不紧不慢地补充,“就是需要好好衡量一下这个出力多少。有数可考的用这个法子没问题,可有的东西没法子计数,就不好用这个法子了。”

    柴文道举一反三:“正是,若是码头运货、田间收割、军粮押送、斩获敌首等事,均有数可查,用这个分法自然上佳。可若是勘察是否一心为公、体察民情等事,就不好做了。”

    “还有,若想用这个法子,需要有人懂算学,而且还须不少人才成。如今科举已取消算学,只有那些世代为吏的人家,才会涉猎一二。经学大家无数,算学大家无一,奈何,奈何……”梁子阳仰天长叹,顿生唏嘘之感。

    柴伐北小声对高媛嘀咕:“阿阳酷爱算学。”

    怪不得如此作态,高媛不想跟一个考科举的童生讨论数学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便赶紧下了结论:“所以呢,这种分法有局限性,只适合于一部分领域。”

    “那第三种呢?”柴伐北赶紧问。

    “第三种啊,就是按照资产分配。比如一亩地可以打两百斤粮食,家里有十亩地的,就有两千斤粮食。家里有一百亩地的呢,就有两万斤粮食。这个分法当下最是常见的吧?”高媛道,以上两种分配方式一个是原始社会的,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当下都不占据主流。只有上辈子现代社会作为补充分配方式的按资产分配,才是当下社会的主流分配方式。

    “的确如此。嫂娘,这种分法可有弊端?”柴文道问。

    “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长此以往,这世上的财富就集中到少数人手里,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这世道就要开始乱了。”高媛叹息,这是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困境,除了改变社会制度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可要在这里推翻帝制?谢谢,她还想好好活着,不想做这个无用功。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好吗?

    “兼并之祸。”柴文道一言道出,几个人都懂了。可不,这不就是兼并之弊吗?

    “可有解决之法?”几个少年不约而同地问。

    “眼下没有根治之法,只有缓解之道。”高媛缓缓摇着手里的团扇:“或者对外发兵,将国内矛盾转移到国外去;或者做张大饼,让老百姓也能吃上饭。老百姓很知足的,只要能吃饱,也就不折腾了。”

    “可若举兵,不还要加税?老百姓岂不是更苦?”马肃正问。

    “是啊,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高媛叹息,“所以啊,要想不苦,就得先不当普通老百姓。这不就是你们正在做的事情吗?我们改变不了这世道,只能先改变自己,先让自家人过上好日子,然后再去帮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没准儿帮着帮着,这世道变了也说不定。”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正该我等大丈夫所为?”梁子阳心生澎湃,顿起豪情。

    “可是婶娘,您还没说怎么做张大饼呢。”马肃正不管好友正豪情壮志激情满胸着,只一个劲儿地追问。

    高媛道:“做张大饼还不容易?对农民来说,深耕细作、选择良种、施肥灌溉,让一亩地多打些粮食就好。对商人来说,减少关卡阻隔,让商品得以流通获利,朝廷还能多收些税赋。对工匠来说,鼓励其发明创造,服务于民,也能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加便利。法子有的是,只要让民休养生息,这饼啊,老百姓自己就能给它做大了。”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知道不?群众里头出智慧知道不?

    “那,那我们读书人能做什么?”马肃正有些傻,别人都能做大饼了,怎么自己这样的读书人没有参与呢?果真百无一用是书生吗?

    “读书人可以做的事情多了。”高媛怜悯地看着这个被打击了的孩子,“农民会种地,却不懂总结、传播经验,一辈子困在一个地方,只守着祖辈传下来的那一点儿经验,偶尔能出来一两个种田的能手,最多也不过传给自家子孙辈,每亩地多收三五斗而已。读书人识字,当了官之后能走很多地方,可却不会种地,更觉得种地是下贱之事,自然也就懒得关注种地的那一点微不足道的小技巧。若一个读书人会种地,乐于总结稼穑之术传播开来,流传后世。后世之人在此基础上接着加以研究总结,这每亩地的产量岂不是会越来越高?这张饼做得越来越大,你说是农民的功劳还是读书人的功劳?

    “当下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贱,一代入商籍,代代入商籍。女子不得嫁入高门,男子不得科举。商人若想安稳度日,须得将自己辛苦经营的店铺挂在达官贵人门下,方得一时安稳。即便如此,也要应付贪官污吏、市井泼皮。家缠万贯不敢张扬,家中之人连绸缎都不得穿。若想让商人敢于扩大经营流通万物,你说谁才能做得到?

    “再说那些工匠,地位比商人只略高一些罢了,却被人视为奇技yin巧落了下乘,岂不知若没有这些奇技yin巧之术,我们又怎么会有舒坦的车乘坐?有舒心的器物可用?这些技术是工匠们安身立命之所在,信奉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除了至亲血脉,从无倾囊相授之说。即便如此,也是传男不传女,生怕自家的本事泄露了半分出去。长此以往,还有什么发明创造之道?若想让工匠没有后顾之忧,不必担心教会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活下去的本钱,这些事情谁才能做?”

    高媛一一看过深思的几个少年,轻声说道:“除了这些人,还有无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可怜之人,每日辛苦劳作,只为身上衣、口中食,却囿于户籍所累,只能从事祖辈传下来的职业。这社会便如一潭死水,有心之人不得研习,有才之人不得施展,就算是把这张饼做得大了些,锅就那么大,还能做大到哪里去?”

    柴文道的眼睛一亮,高媛微笑着继续道:“所以,读书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法子把做饼的锅做大一些,再做大一些。至于如何做大那张饼,老百姓自然心中有数。”

    “多谢嫂娘教诲。”柴文道站起来,恭恭敬敬地弯下腰去。

    其余几人也起身而立,对着高媛施以弟子之礼。

    高媛笑着摆手:“不必如此,不过是闲来无事,跟你们几个孩子聊一聊罢了。成了,说了许久,我也累了。你们今夜要去夜市,身上钱可够?晚饭想吃什么?”

    不知不觉上了一节封建社会版的政治经济学,她也很累的好不好?还是赶紧转换角色,当个家庭主妇歇歇脑子好了。

    “娘,您别忙了,我们到夜市上去吃。”柴伐北急忙道,大热天的,厨房里不是一般的闷热。

    “钱也够。”柴文道回答,“嫂娘歇着吧。”

    马肃正和梁子阳也表达了自己很好完全不用婶娘cao心的意愿,毕恭毕敬地把高媛送走了。

    好吧,既然自己已经下课了,那就去歇会儿吧。高媛功成身退,回屋歇着去了。

    院子里,马肃正兴奋地压低了声音问柴伐北:“婶娘定是出身书香世家吧?”

    “就是,就是,婶娘的见识,怕是书院里的先生都没有呢。定是出身高门大户,不知祖上何人?”梁子阳也深有同感,这见识,这学问,哪里是一般人家能培养出来的?

    柴文道和柴伐北对视着眨眨眼,又转过头去看看双眼放光的两个同窗,步调一致地摇摇头:“不是。”

    “怎么可能不是?”马肃正才不信。

    “我见过山长家的公子,还不如婶娘的学问呢。”梁子阳也不信,连公子都不如,姑娘自然更不如了。

    “真不是。”柴伐北认真地道,“外祖父只是个秀才,还英年早逝,并没有教导娘亲几年。”

    “怕是避世大儒,家中存书无数,嫂娘又天资聪慧,这才有如此大才!”马肃正下了结论。

    “有道理。阿道,阿北,有这样大才的人教导,你们俩好有福气。”梁子阳感叹。

    “我们的确有福气。”这个可以有,反正只要不说自家嫂娘(娘)的学问比先生们的学问高就好。这个世道,女子的幸福可不取决于自己有没有学问,而是丈夫子弟有没有学问。高媛的丈夫是指望不上了,子弟却是完全能指望得上的。

    柴文道微微一笑:“咱们还是接着论一论好了,这些主张好则好矣,真要实施下来,也是极难的,需下苦功夫细化落实才成。”

    “这个不怕,婶娘都已经给咱们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接下来怎么走,自然是靠咱们自己。来来来,在下不才,对于农户如何做大饼已有些心得,众位听听,看看是否得当?”梁子阳挽起衣袖,准备大谈阔论起来。

    “等等,等我去拿纸笔。”马肃正急忙制止他。

    “对,这是正事,等咱们好好地议一议,踏踏实实写出几篇锦绣文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