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修真小说 - 从守藏室之史到太上在线阅读 - 第111章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只欠七更了,马上

第111章 大一统与中央集权(只欠七更了,马上

    出征!

    出征!

    出征!

    刚刚登基并改名为金勇的多尔衮,其实并没有太多选择,一切就像吴起预料的那样,多尔衮虽然名义上贵为皇帝,但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多选择。

    为了平息内部矛盾,他选择了倾国而出!

    这一次,要是不成功,那就完了。

    当然,多尔衮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动用倾国之力的,主要是他收到了来自于吴三桂的邀请。至于他为什么恰到好处的收到吴三桂的邀请,这肯定和吴起无关,一切都是巧合!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

    吴三桂其实也很无奈,因为他也没得选!

    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觉得的。

    这一次,倒是没有人抓住陈圆圆,也没人拷打吴三桂他爹吴襄了,这一次吴三桂他爹以及吴三桂的家人,都被孔子当做使者,在崇祯十七年夏末之时,送回了辽东。

    所以,这一次吴三桂起兵造反之时,终于不能把理由往女人身上推了,他就是反贼、汉jian,洗不白的那种!

    当吴襄以使者的身份,回到辽东,给吴三桂下最后通牒的时候,吴三桂也曾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

    是否造反这个问题,吴三桂也不是一开始就作出决定的,他曾经徘徊、犹豫了很长时间,一直希望孔子能给他个机会,但孔子没有!

    按照孔子的想法:你们辽东军阀在过去的那么多年里,坑了朝廷起码上亿两的辽饷,结果一个东虏都守不住,以至于让东虏数次入关劫掠。

    怎么看,都是辽东军阀不合格、不仗义,光拿银子不办事儿!

    所以,若是按照孔子的想法来处理,那肯定是要抓一批、杀一批的,在抄家一批的。不然,大明朝国法何在?那些北地因为东虏入侵而死去的百姓,又怎能瞑目?

    甚至还私底下和东虏有着直接联系,多次倒卖粮食、铁器甚至是火药、火炮、兵器、战甲给东虏,还曾多次出卖朝廷信息,这样的汉jian军阀,朝廷有实力之后,不给你铲除了、杀干净,还留着过年?

    所以,孔子给吴三桂等人开出的条件,在吴三桂等辽东大小军阀的眼中,就极为苛刻。

    “丞相说,朝廷一定会清算我们。如果我们及时投降,那么命还能保住,但是家产是保不住了,兵权也保不住。不过丞相可以保证,只清算一次,日后不会继续找其他的理由或借口清算我们。”吴襄看着在座的大小军阀们缓缓说道。

    “不给兵权?”

    “对!”吴襄肯定的点了点头。

    “没有兵权,我们凭什么相信他?”

    “对啊,没了兵权,还不是朝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们过去替朝廷保卫辽东,抵抗东虏,死了那么多人,如今不需要我们了,就直接开始清算了,这不是过河拆桥吗?”

    “这是卸磨杀驴,他孔丘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不错,真以为东虏是泥捏的?真以为我们这些年都是在白拿朝廷银子?没有我们,东虏早就入关占据北方了。结果如今朝廷却如此苛待我们这些功臣,朝廷这是有jian臣啊!”

    “不错,朝廷出了jian臣,孔丘就是这个jian臣,他手撕国公,掌掴陛下,如今更是篡权,意图谋反,我们作为大明的忠臣,怎能坐视不理?”

    听着众人的言语,吴襄瞥了一眼许久不见的儿子,看着一动不动保持沉默的儿子,吴襄瞬间就知道了儿子的想法。不过他也没有当面反驳,而是等到众人都离开之后,才悄悄的关上门询问吴三桂的想法。

    “长伯,你到底是怎么想的?你可知晓丞相麾下的中央军有多强大?你可见识过君子营、勇士营的勇猛?你可知道,如今京城之中,光是新兵就有不下三十万之数。”

    “除此之外,王太师还通过天津,每月至少从南方、海外,运输五百万石粮食,如今北地已经初步安稳,朝廷还有大义,你到底在想些什么?”

    听到这里,吴三桂却轻轻的摇了摇头。

    “父亲,我的恩主乃是陛下而不是丞相。无论如何,丞相掌掴陛下,都乃大不敬之举,与造反有何区别?”

    听到这里,吴襄生气的拍了拍桌子:“此地只有你我父子二人,长伯连为父都信不过吗?”

    听到这里,吴三桂左右看了看,露出了无奈的表情:“不是孩儿怀有二心,实在是丞相太过分了。”

    “早在两月之前,丞相府就发来政令,要求查清楚关宁军的具体数额,然后朝廷会派遣监察御史过来,一个人一个人的发放粮饷。”

    “父亲你也知道,这些年来,为了抵抗东虏,我等辽镇军头不得不蓄养家丁,如果没有那些家丁,我们又凭什么抵抗东虏?”

    “如果让朝廷派遣的监察御史过来了,如果真的一个人一个人的发放粮饷,那我们这些将军,凭什么继续蓄养家丁?没了这些家丁,我们什么都不是!”

    “至于丞相的保证,我根本就不信。实在是太过严苛,失去兵权,上缴全部土地、九成财产,还要举家前往京城,做一富家翁,谁能保证,事后不遭到清算?我信不过丞相!”

    “那你打算怎么办?起兵清君侧?”吴襄问道。

    “自从拒绝了监察御史之后,丞相府就停止了对关宁军的一切支持,军粮没了,军饷也没了,兵器、甲胄、箭矢,统统都没了!若不是我们关宁军还有些底子,早就被丞相府一口吞了。”

    “如今的辽镇,不仅仅我个人对丞相不满,大小军头们,对丞相都很不满。我们互不信任彼此,丞相却直接让我们交出军权,甚至还想要杀掉一些出卖过朝廷的军头,实在是太过分了!”

    “纵使孩儿想要继续效忠于朝廷,其他的大小军头,也不会继续效忠朝廷了。”

    “然后呢?”吴襄淡淡的道。

    “早在丞相掌掴陛下之时,我就私下和先帝(皇太极)有了联系。那时,先帝许我汉八旗旗主之位,诚意不可为不足。如今陛下(多尔衮)登基之后,更是直接许我为平南侯,新增八旗正绿旗之主。”

    说到这里,吴三桂朝着盛京方向拜了一拜:“如今陛下锐意进取,大步改革,彻底汉化,还带头改了汉名,从此以后,大清不分满汉,只有旗人和非旗人,其中旗人是国族,只要投过去,从此以后,我吴家就是世袭罔替的国族。”

    “你这是要造反啊,长伯,听爹一句劝,后金不是朝廷的对手。闯军百万雄兵都被丞相击败了,后金又凭什么和丞相斗?”

    听着吴襄开口丞相无敌,闭口丞相天人之勇,吴三桂也懒得解释了,在他看来,父亲什么都好,就是这胆子有些小了,所以被丞相给吓到了,误以为丞相的实力很强。

    还说什么中央军横扫天下,君子营天下无敌,这样的话,在吴三桂听来,很是刺耳。

    朝廷什么时候有这种强兵了?

    不可能的!

    至于闯贼百万大军,吴三桂觉得,顶多二三十万流民,数万老营罢了,百万之数,听听就行了,吹牛谁不会啊。

    “父亲,正所谓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如今陛下整顿旗人,调动全国老幼,使出倾国之力,不日便将出兵三十万,这三十万精锐,我们关宁军拿什么去抗?”

    “如今,我们又和丞相府有了矛盾,到时候丞相府是不可能帮助我们的,肯定会利用大清三十万精锐消磨关宁军的实力。等到关宁军死的差不多了,丞相府在趁机出兵,一举击败锐气已失的八旗,真是好算计!”

    “长伯,你……”

    “父亲,就这样了。不日之后,孩儿便会打着借师助剿、清君侧、营救陛下(崇祯)的名义,打开山海关,放陛下(多尔衮)入关。”

    “长伯,不能不留一条后路啊。”

    看着铁了心的吴三桂,吴襄也知道,自己无法说服这个儿子,想了想,吴襄开口道:“为父在京城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鸡蛋不能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

    “所以,长伯你继续清君侧,至于为父,这就带着长孙离开,逃出去,然后向朝廷举报你,举报你意图谋反。”

    “估计那时候,后金八旗已经来到山海关附近了。这样,朝廷就是知道了,也不会对你的计划造成多大影响。”

    “如果你赢了,那我们吴家,从此以后便是大清的国族,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如果你输了,为父带着长孙一起,有着大义灭亲、举报你造反的功劳,哪怕事后遭到清算,至少吴家不会灭门。”

    “让幺儿去吧。”吴三桂淡淡的道。

    爷爷爱长孙,父母爱幺儿。

    “好!”

    ……

    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故事没有了,但清君侧、诛权臣的大旗却立了起来,甚至吴三桂还说,之所以借师助剿,主要是因为他觉得光靠关宁军无法救出被孔子囚禁的崇祯天子,所以无奈之下,才不得不打开山海关,放满清入关。

    至于到时候满清来了就不走的问题,吴三桂也已经想好对策了:陛下为了感激大清拯救自己的恩德,便将北地赠予了大清。

    同时,南明北清皆为兄弟之国。大清为兄,大明为弟。

    多好的口号啊!

    想到这里,吴三桂为自己的机智点了个赞。

    我实在是太聪明了!

    ……

    崇祯十七年秋

    秋收之后,多尔衮点集兵马,召集六十岁以下的老人、十四岁以上的少年,全国共计四十万大军。

    而后,从中选出三十万,朝着山海关而去。

    吴三桂以拯救被囚禁天子为名,打开山海关,放满清入内。

    消息传开之后,天下哗然!

    有士绅说:吴三桂不讲华夷之辩,实乃畜生是也!

    这样的士绅比较少,只有一成左右。

    也有士绅说:吴三桂是畜生,但孔丘也不是好人,他们两个一个比一个坏,不过是狗咬狗罢了。

    这样的士绅多一些,有两成左右。

    还有士绅说:孔丘手撕国公、掌掴天子,还不敬士绅,苛待士绅,实乃士绅之敌,满清虽然是夷狄,但是如今却已经彻底汉化,行事风格与汉人已无任何区别。圣人曾经说过,夷狄入华夏则华夏之,所以,只要满清善待士绅,他们就欢迎满清。

    这样的士绅,数目比较多,超过了半数!

    得到消息之后,孔子不紧不慢的带着大军,在山海关对面,和满清对峙。

    满清一方,有三十万八旗兵,六万关宁军,共计三十六万大军,以骑兵为主。

    孔子一方,有二十万训练了起码四个月,还见过血的新兵,五万中央军、三万君子营、三万勇士营,共计三十一万大军,以步兵为主。

    孔子趁此机会,在整个北地开启了战时模式。

    一切权利收归丞相府所有,两万君子营、十万新兵、五万新儒,以北京为中心,开始改造整个北地。

    这种时候,谁敢不服从丞相府的命令,谁就有勾结满清造反的嫌疑。哪怕士绅对丞相府的政令有所不满,但也仅仅只是不满了。

    真正有实力的士绅,早就跑南方去了。

    一些小地主,也就是过过嘴瘾,在嘴上喷一喷丞相府罢了,真要让他们付出实际行动来反对丞相府,既没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胆子。

    北地仍在大战,墨子这儿却受到了很多请战书。

    有的建议墨子趁机突袭江南,占据江南水乡,拯救江南百姓于水火之中。

    有的建议墨子在关中聚集一支军队,等到满清和孔丘的大战结束之后,在突然杀出,对胜利的一方动手,然后占据北地,消灭东虏。

    看着面前这一摞摞建议书,墨子就知道,底下的这些墨者,距离自己心目中的要求,还差的很远。

    倘若,他们真的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的理念,又怎会提出这些建议呢?难道不是应该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入改善底层百姓生活中去吗?

    “曲物,你来说说,为师该怎么办?”

    “有些师弟,对我们的理念理解不到位,思想上存在问题。但我们墨家不讲究不教而诛,所以我建议师父可以公开的搞一次演讲,让大家明白师父你的想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我相信,大多数师弟在师父明确表态之后,都会明白自己改怎么做。”

    “哎,他们果然差的很远,只是区区北地大战罢了,就已经让这么多墨者沉不住气,更别提底下的官僚了。老夫的梦想,仍然任重而道远。”

    很久很久以前,墨子目睹诸侯列国乱象之后,就萌生了一个梦想,但梦想是什么?梦里想想罢了。

    可是玄门的出现,让墨子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如今的关中,更是被他辛勤建设了十七年,但距离他的梦想,却还是非常遥远,非常遥远。

    “一开始的时候,老夫的梦想很简单,只要全民吃饱饭,只要老百姓能在勤劳肯干的基础上,能吃饱饭,就行。你说,这个梦想简不简单?直不直白?”

    “这个梦想很不简单,非常伟大。如今的关中,已经实现了,川蜀之地也快了,可大明的其他地方,却还差一些,至于列国诸侯,更是差的很远很远。”曲大说道。

    “在实现这个梦想的过程中,老夫观察百姓百态,想了很多,也涨了很多见识,慢慢的老夫就萌生了第二个梦想。”

    “这些年来,老夫发现,百姓们整体而言是非常愚昧的。虽然这话说出来有种政治不正确的味道,但实话实说,天下间的百姓,庸人、蠢人占据了绝大多数,真正的聪明人是极少的。”

    “很多百姓因为自己的愚蠢、短视、意志不坚定,往往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时他们是真蠢,有时他们是有了正确的想法但是却不敢实施,有时他们就是利令智昏。”

    说到这里,墨子直接摇了摇头:“当然,老夫说了这么多,不是为了证明百姓有多么的愚蠢、短视,而是为了表述老夫的第二个梦想——教化!”

    “作为执政者,老夫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教化治下的百姓,让他们不再愚昧,培养他们的眼光,锻炼他们的能力,发展他们的爱好、兴趣,真正的实现,每一位百姓,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人云亦云,而不是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

    “所以,老夫的第二个梦想,就是让百姓们拥有自我,真正的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不要再人云亦云!

    不要再那么轻易的受到其他人影响。

    对于事物,要有自己的看法。哪怕你的看法和其他人一样也没关系,但一定要是你自己经过思考之后得出的结论。而不是被他人以种种手法、手段,误导、引诱、洗脑,然后以为自己得出了答案。

    曲大直接就摇了摇头:“没希望的,百年之内都没有任何希望!”

    “老师你的第二个梦想,难度实在太大,我很难想象该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只有真正的士,才能堪堪达到老师你的标准。可是这天下间的士才有多少?百不足一!”

    “不错,这个梦想确实很困难,但再困难也要努力,为了实现这个梦想,第一步就是普及教育,必须普及教育,让百姓们识字读书,才是实现这个梦想的前提。”

    说到这儿,墨子就看了一眼江南方向:“但是,哪怕初衷再好,也定不住底下的人乱弹琴。圣人的四书五经不好吗?上面全都是教人向善的道理,这些读书人更是从小开始读圣贤书,结果读了一辈子,才培养出来几个真正的君子?剩下的不照样是满嘴仁义道德,心里金银财宝。”

    “所以,光是教育,光是全民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为师是不会统一大明的。因为为师也害怕,害怕有朝一日,没有外敌之后,直接就懈怠了。”

    说到这里,墨子立刻就慎重了起来:“权力,实在是太诱人了。它可以在不经意间改变一个人,尤其是大一统制度下的权力,全天下乃至于整个世界,就属你最大,没有一个人可以反驳你,没有一个人,可以劝说你。”

    “从法理上讲,大一统的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所有的大臣,和他都不平等,即使是皇后,和他也不平等。君王高高在上,孤家寡人,没有人可以和君王平齐。没有制约的权力,堕落成什么样子,老夫都不奇怪。”

    说到这里,墨子看着书桌左侧的那一摞史书感慨道:“当初创建这个大一统制度的始皇帝,一定是以为非常了不起、非常强大、非常坚韧的君王。”

    “可惜的是,不是每一位君主,都能有这位始皇帝那样强大的能力,坚强的意志。他们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首先伤害的就是百姓,其次,伤害的他所在的王朝,最后伤害的还是百姓!”

    “如今的玄门,你追我赶,诸位道友之间,除了极少数有生死大仇的之外,其余的大都是良性竞争,有竞争才有进步。”

    “因为老夫在一旁虎视眈眈,所以王诩道友和孔丘道友不但没有内讧,反而开始讨论如何改造大明,如何联手建立一个新的大明了。”

    “因为老夫率先开创了气血武道的前路,如今庄周道友也不再像过去那么喜欢摸鱼,终于开始认真探查龙脉真相了,而且,据他所说,他已经开始实践了。若是成功,便意味着天地精气的奥秘,开始向我们打开。”

    “到那时,我们便可以改造列国,让现实世界,也能像大明这样,精气充沛,岂不美哉?”

    “还有老聃道友,他现在已经将元始、灵宝、道德三大神祇融为一体,演化为了先天一气,距离先天一气合昊天,也不远了。”

    “到那时,炼神之道的前路,也出现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到这里,墨子就打开了论坛,看向了如今最热的那个帖子。

    铁的标题是这样的:论新世界!

    副标题:坚持一个大明的基本原则,改造旧世界,创建新世界。

    帖子内容:诸位道友,我是熊岩,此次受孔丘、王诩道友所托,在论坛之上召集玄门道友,进行讨论,诸位道友可畅所欲言。本次讨论的主题为你心目中的大明。

    建议被采纳者,必有回报!

    “大一统?中央集权?分封制?要不要有科举制?要不要有国人、野人的制度?我觉得,首先要确定的是基本制度,这是最根本的问题。”——没什么经验的南子,说错了也不要怪我。

    “我肯定是站大一统制度的,这个制度实在是太好了,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大一统的魅力,实在是深入我心。”

    “看看我们的现实世界,诸侯混战,整天不是东边发生战争就是西边发生战争,就没有和平过。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字,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度量衡,想要出个国,还得学习十七八个国家的语言不成?哪里像大明,全国都有统一的语言,哪怕你的口音其他人听不出来,你也可以写字交流。”——大一统制度的忠实支持者庞涓。

    “大一统?那我问你,如果大一统,谁当皇帝?如果大一统,王太师和孔丞相谁高谁低?以谁为主?甚至到那时,要不要还政于天子?还是继续当权臣?”

    “如果仍旧是大一统制度之下,那么每时每刻都会有数不清的臣子,紧密的团结在天子身边,哪怕他们不可能真的造反,烦也能烦死你。”

    “无论什么事情,都要看是否合适,而不是单纯的坚持某个制度,那样岂不是一成不变,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道友。

    看到这里,一位身穿白衣的青年小哥儿,发出了自己的评论。

    “大一统有大一统的好处,分封制也有分封制的好处。凡事不可太绝对,也不能一成不变。就以眼下的大明来说,如果坚持大一统,那么海外怎么办?能直辖吗?朝廷能派遣流官治理海外吗?”

    “如果朝廷派遣官员治理海外,那给多少权利呢?给不给兵权?给不给财权?给不给人事任免权?如果给,给多少?”

    “要是给少了,野人来袭,他得立刻上报,三个月后,朝廷终于收到了野人来袭的情报,然后经过半个月左右的讨论,得出了结论:允许调动军队守城。又过了三个月,命令终于传回去了,可是如今距离当初野人攻城,已经过去了快七个月,有用吗?有意义吗?”

    “如果限制当地官员调动士兵的权利,那么以上情况是肯定会出现的。如果不限制,那么他暗地之中训练私兵准备造反怎么办?”

    “而如果权利给多了,那和诸侯、藩镇有何区别?还不如一开始就用分封制,将之敕封给某位诸侯。起码,人家诸侯是用心经营封地,因为,那就是他们的家啊。”

    “若是用流官治理海外,他们真的会用心吗?不会的,他们只会把海外当做一个捞钱的地方,去了就捞钱,捞够了就走人。至于建设海外,那和他有什么关系?又不是他家!”

    “可是诸侯就不一样了,那里真的是他们的家,即使再苦再难,诸侯也会努力的建设。”

    “每次我看到列国的地图,你们知道我想到的是什么么?六百年前武王伐纣之时,大周拥有的土地,不过是中原腹心那么一小块儿,从面积上讲,顶天了也就是几万平方公里,有十万吗?”

    “六百年后,诸夏加在一起,总面积怎么都有好几百万平方公里。虽然这么多诸侯,对于周天子来说,和反贼没什么区别,除了晋国、鲁国等少数诸侯还是天子的铁杆支持者之外,反贼甚众。”

    “但是,大周的文化,却传遍了整个天下。即使是自号蛮夷的楚国,内心深处也是非常向往中原文化圈的,只不过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不接受楚国,排斥楚国,使得楚国没有办法了,只好自号蛮夷。”

    “如果哪一天,列国之中,出现了一位雄主,实现了天下统一的霸业,那么天下的范围就从当年的中原腹心之地,扩大到了如今的整个天下!”

    “如今大明朝也是类似的情况,海外有着广阔无际的大陆、数不清的海岛等着我们开发,如果大家的目光仍旧局限于大明朝本身,那就太浪费姜橘道友发现新大陆这个机会了!”——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卫鞅。

    “那若是依道友来看,如今的大明,该怎么办呢?”熊岩。

    “如今的大明,其实也不是很难。”卫鞅真心诚意的道,他是真的这么想的,虽然有困难,虽然存在问题,但只要开动脑筋,办法总比问题多。

    “大明本土,可以继续大一统,甚至大明、海外,都要坚持一个大明的基本原则,这一点毫无争议。”

    “但是在海外,却要以分封制为主。除非哪一天,消息传播的速度,可以达到一天几千里上万里甚至更远,到了那时,海外诸岛才具备朝廷直辖的条件。而消息传播速度,不过是全球大一统诸多必要条件中的一个罢了。”

    “比如朝廷出兵速度,若是朝廷做不到三月之内,全球各地投放兵力,那么全球范围的大一统,就不适合出现。”

    “大一统这个制度,好是好,但大一统的直接统治范围是有限的,受到生产力的限制,受到消息传播速度的限制,受到交通的限制,受到朝廷投放军队速度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大一统的统治范围相较于全球而言,其实是很小很小的。”

    “所以,大明本土可以继续大一统。丞相和太师,也可以展开更加深入的合作,让南北合流,南方负责财力物力,北方负责兵力。简而言之,南方出钱,北方出力,共同建设新大明。”

    “以后的大明,可以两京制。南方以南京为都城,太子监国,太师辅之,负责出钱,负责海洋贸易、建设海军。北方以北京为都城,天子治理国家,丞相府辅之,负责出力,负责对付北方草原、建设陆军。”

    “如此,南北就可互相制衡、互相合作。一个有太子有钱,一个有天子有力。而且,这样也有利于制衡太子和天子,哪怕未来有朝一日还政于天子、太子,这样的制度,也可以继续流传下去。”

    “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