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那些人越想折辱哀家、折辱殷家,哀家越要让殷家屹立不倒,死死压住他们,叫他们一辈子不得翻身。”

    殷贵妃对此不以为然。

    朝代更迭,世家此起彼落,都很正常。

    哪有什么常青树?

    如此想着,殷贵妃没说话。

    殷家是兴是衰,不该寄希望在对自身命运都无力的弱女子身上。

    殷太后见侄女没反应,凉凉地看过去。

    “怎么,你有不同的意见?”

    殷贵妃:“臣妾不敢。”

    “不敢,不是没有。”殷太后笑了,笑的似喜似嘲。

    “在宫里这么多年,你只涨年龄了,别的是一点长进也没有,哀家有时都在想,当年把你召进宫是不是错了。”

    殷贵妃知道她只是随便说说,当不得真,所以并不往心里去。

    “能进宫陪太后,是臣妾的福气。”

    殷太后:“真觉得是福气,为何连一句姑姑都不喊?”

    殷贵妃沉默须臾,“姑姑。”

    雍容华贵的太后嘴角轻勾,“这才对,你要知道,在宫里,只有我不会害你。”

    殷贵妃识时务地说:“谢谢姑姑。”

    她从始至终都很淡然,殷太后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有些不悦。

    “你先下去吧。”

    殷贵妃暗暗松了一口气,行完礼,道:“臣妾告退。”

    话落,转身离开。

    出了内殿门,没走几步路,碰到了明光宫的孟总管。

    他一身绛紫色花衣,上面绣有威风凛凛的蟒纹,穿在身材修挺的孟总管身上,风度翩翩,让人很难相信他会是个太监。

    “孟总管。”殷贵妃淡淡道。

    孟令梓掩于袖口下的指尖轻动,迈步向前行礼道:“奴才见过贵妃娘娘。”

    “免礼。”殷贵妃说着,就打算离开。

    没走两步,孟令梓突然喊住了她。

    第131章 与我认识的一个人有些像

    “娘娘留步。”说话间,迈步上前递给殷贵妃一个暖手炉,“夜里天寒,娘娘带好手炉。”

    殷贵妃感觉到诧异,抬眼望向这位据说很得太后信任的太监总管。

    他的眉眼清正,眼睛炯然明亮……似曾相识。

    “孟总管与我认识的一个人有些像。”殷贵妃冷不丁地开口。

    孟令梓心头蓦地一颤,微敛双目,说道:“是么,那还真是巧。”

    “……确实巧。”

    想到那人,殷贵妃眼里快速闪过一道伤怀,接过手炉,转身离去。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如今的她终是知道了,有些人来到你的世界,只是为了留下一抹惊鸿,随后决然离去,让你每每思及念起,心像被用酸酸涩涩的水泡过一遍,触目皆伤。

    女子衣摆扬起弧度,上面的花热烈鲜活,她周身却萦绕着一股索寞。

    孟令梓望着那人的背影,直到看不见才收回视线。

    片刻后,眸中的情绪消散,他才抬步走进大殿。

    “太后,边防传来密报,北陵发兵,已攻下一座城池,战况危机,亟待朝廷派兵援助。”

    殷太后神色未变,显然在孟总管来报之前就得知了消息。

    “哀家已经知道了,此事只做不知,咱们以不变应万变。”

    孟令梓知道太后多疑,手底下有不少暗探,并不意外她提前知道了消息。

    而是恭敬地应道:“奴才领命。”

    正要退下,殷太后似好奇的启唇,“令梓对贵妃有些许不同。”

    孟令梓像是不明所以地怔了一瞬,说话声音波澜不惊,“奴才所作所为只想解太后之忧,别无他心。”

    语气虽淡,神情却很肃然。

    殷太后定看了他几息,倏地笑了,“哀家知道你忠心,只是在与你说笑,你还当真了,好生无趣。”

    “奴才知错,求太后娘娘责罚。”孟令梓迂拙地说道。

    他这张脸长的赏心悦目,殷太后可舍不得罚,再者她也没真的生气。

    遂摆了摆手,“罢了,你先下去吧。”

    孟令梓退下。

    出殿后,眼底闪过幽光,嘴角的弧度有些讥讽。

    想到边关的动荡,他指尖轻轻摩挲着,眉眼溢出深思。

    北陵发兵,边关打乱,大越内忧外患,或许可以趁机做些什么。

    要是顺利,最后得偿所愿也并非不可能!-

    另一边,皇上和太子正说着北陵进犯和禹州雪灾的事。

    “无论是北陵进犯,还是禹州雪灾,对大越都是严峻的考验,太子以为该当如何?”换上一身轻便袍子的皇上照例问道。

    萧宸拿出一封信,递到父皇面前。

    “谨之已有对策,父皇可以一观。”

    说完话,端起茶杯,悠哉悠哉地小口抿起来。

    皇上快速阅完,温和的脸上露出晦涩。

    “不可。”

    “为何不可?”萧宸怔住,眉间拢起,唇边的笑容都淡了。

    皇上自力更生倒了杯茶,有些沉重地说:“你皇叔只有谨之这么一个嫡子,朕如何忍心再让他肩负捍御大越的重担,你皇叔一家为大越、为朕做的够多了。

    战场危险,朕不愿他涉险。”

    自打亲弟弟出事,他就在心里打定主意,一定护好弟妹、护好谨之。

    弟弟若能醒来,一切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