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页
书迷正在阅读:罂粟花开(NPH)、大佬一心修道、烈火、我以为的穷鬼都是大佬、娱乐圈之美人心计、与白月光成亲后,小狼狗竟变渣攻、夫郎是个磨人的小妖精[种田]、我成了大佬的掌心人鱼、关于爱人是邪神这件小事、千亿皇妻:金牌经纪人
南帝生性多疑,四皇子和楚云闲交好,这种情况下他若还能面不改色的说自己不怨,一定会引来南帝的猜忌。像这般不顾后果的倾诉自己心里的怨恨和不满,反而正中南帝下怀。 要说南帝对四皇子了解多少,大概就十分之一。他印象中四皇子一直是率直的性子,有什么说什么,不懂得委婉变通。就像当初给楚云闲求情,在场的大臣几次插话让他不要再说,他还是一股脑的说出来。 看惯了尔虞我诈,原本被嫌弃的四皇子现在反而更得南帝青睐,想来是年少的南帝也曾有过这样莽撞无知的青葱岁月。 南帝心里对楚云闲有愧疚,但他是一国之君,不会轻易把这脆弱的神情表露人前。四皇子的控诉他听在耳中,心里也觉得对不起楚家,但他绝对不会拉下脸去给楚家道歉。楚云闲身前南帝不能补偿他,他死后楚家也要离开此地,南帝想来想去,大概就只有多关照四皇子,也算了却楚云闲一桩心头事。 不过楚家现在是丧期,南帝不便把这个心情表现的太急切。他又多问四皇子几句关于楚家的事,把那些东西反反复复的听完,心里能够描绘出大概,才让四皇子先退下。 出了这巍峨的宫门,四皇子心里仿佛被人泼了一盆凉水,浑身骨头都在发冷。自古无情帝王家,他和皇上之间是先臣后亲,在皇上面前他连扮演一个任性儿子的权利都没有。南帝那些话问得他心底阵阵发寒,帝王那个位置是有多寒冷,才能让一个人的心麻木到不念旧情? 站在宫门前回身看着身后灯火通明的高墙大院,那些映入眼底的光让人感觉不到一丝一毫的温度,仿佛是冰上的倒影,近在眼前却咫尺天涯。 四皇子莫名的恐惧起来,他害怕有一天坐上高位的自己也会变成南帝那样的人,成为曾经自己最痛恨的模样。 可在恐惧的同时,他又在庆幸,庆幸自己现在了无牵挂,不必担心将来要楚云闲在他和家之间做一个选择。也庆幸楚云闲看不见他冷酷无情的狼狈样,那百年之后魂归尘土,他还可以若无其事的邀楚云闲喝一杯酒,道一声世事无常。 第八十一章 : 楚云闲立的衣冠冢, 就葬在楚云征和林墨身边,入土那天去的都是楚家的亲朋好友。楚烽苍老很多,人看起来也没以前精神。他答应辞官, 邵茜和他的关系才缓和起来。下葬的时候,邵茜陪在他身边,未曾离去。 四皇子陪着楚云闲走完这最后一程,这次他不是一个人孤身来, 他的身边站着自己府上的清客。 说起他府上的这位清客, 在岚城小有名气, 是位斯文的读书人,文采斐然,出口成章。他原本是逃难的难民, 不满官府驱赶和人争论,字字珠玑把官兵逼的跳脚, 引起不小的sao动。正巧四皇子和友人远游归来遇见, 打听清楚原委后秉公处理, 还上表为难民请命。 四皇子赏识这人的文采和胆识, 留他在府中做清客。那段日子四皇子整日花天酒地, 和狐朋狗友夜夜笙歌。皇上见书生人还不错,便顺水推舟赏他一个有名无实的伴读名头,希望能让四皇子收心。也不知道是此人当真有本事,还是四皇子难民一事处理的好被皇上表扬头脑开窍,之后的确收敛不少,遂让此人在岚城小火一把。 四皇子上前给楚云闲敬香祝他一路好走,清客站在一侧,目光落在楚云征的墓碑上,眼中有泪光闪烁。他把墓碑上的每一个字都记在心底, 仿佛能从那零星的生平记叙中看见楚云征意气风发的模样。 楚家对这个清客有所耳闻,此前还不觉得异样,知道林墨活着就在四皇子身边后,楚家看这个清客的眼神越发不一样。楚烽无暇顾及其他,邵茜的目光却流转到清客身上,见他观碑显落泪,手指发颤,面露痛苦之色便猜到他身份,心中不由悲喜交加。 上天带走她两个儿子,最后良心发现还回来一个。虽然只能远远相望,不能言语,但邵茜心里还是觉得满足。她不贪心,活生生的人总好过冰冷的墓碑。 楚云闲丧事办完的第二天,楚烽就进宫面圣,告老还乡。南帝和他说了几句心里话,没有强迫他留下。等楚烽离开皇宫,南帝坐在龙椅上,看着空荡荡的大殿,心里无限凄凉。 “现在朕真成孤家寡人了。”南帝自嘲的笑道,将楚烽辞官的折子压|在书桌上,忽然间泪如雨下。楚烽陪他走过四十个年头,他以为能够走的再长一点,没想到结局来的那么突然。 宫墙外面冷月高悬,银霜满地,是个别离的好日子。 楚家祖宅在韵城,离都城很远,要搬迁不是一两天就能解决的事。加上舒兰怀着身孕不能长途奔波,邵庭让他们先住到解甲山庄,等舒兰生下孩子在做打算。楚烽对此没有异议,远离朝堂之后去哪里对他而言都没有两样。 邵庭带来的十八个人正好打下手,不过在走的那天,邵茜发现少了一人。原本的十八人只剩下十七个,而消失的那人有一双和楚云闲相似的眼。 “臭小子,见到娘都不打声招呼。”邵茜站在楚家的大门前,对着面前的空气嗔怒,她心里清楚楚云闲是诈死,但依旧担忧他没有身份过的如何。没想到这小子悄无声息的回到楚家参加自己的葬礼,又一言不发的离开,从头到尾都没现身和她们相聚。 邵茜目光远眺,岚城之外是更加广阔无垠的天空,三十年困守此地,也该是时候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