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页
皇帝像是下了定论一般道:“卿忠体国。” 侍卫守在门外,只等皇帝一声令下,就将那坐着的、曾经权倾朝野的丞相拖下去。 乔郁深深垂首,道:“能得陛下一言,臣九死不悔。” 他余光看元簪笔,也不知道自己在期望什么,或许是期望元大人能担忧地看他一眼吧。 皇帝收回目光,道:“这是众卿的意思?” 一臣子恭敬道:“非是臣等私心,而是顺应民意,以雪苍生之恨。” 若非他脸上还挂着泪水,他或许真的笑出来了。 乔相想,他或许祸国,但从未殃民。皇帝利用他,他亦倚靠帝王之威,分化世族势力,挑唆诸位皇子间的关系,终于到了皇帝欲废太子,太子起兵谋……清君侧的地步。 说他祸国殃民,实在有些冤枉。 皇帝又问了一遍,“众卿皆是如此想法?” 乔郁手指搭在袖子上,把玩着官袍上的花纹。 自从与元簪笔心意相通之后,他便少有这个习惯,今日却不知为何又发现这东西十分好玩了。 他在期望什么? 是期望元簪笔能为他仗义执言呢,还是希望元簪笔一言不发,保全自身? 乔郁此刻自己都觉得自己可笑,他矛盾万分地想要元簪笔作壁上观,再做图谋,又想要元簪笔能够为他不顾一切。 若元簪笔为了他舍弃大局,元大人在他心里就心机深沉的聪明人变成了无与伦比的蠢货,任谁都看得清楚,此时为乔郁说话,不过再多一个人被拖下水而已。 若元簪笔什么都不说,固然聪明,也固然……令他满意。 乔郁挑开袖子上的线头,就像用手抚落了一片花瓣。 元簪笔道:“臣有异议。” 他的声音不大,却足以引得群臣震怒。 谢居谨回头,看向元簪笔。 元大人站在那,脊背挺得极直,简直像什么宁折不弯的武器了。 他神情冷静,此言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此人长着一张良善,却绝不愚蠢的脸,干出了无比冒险的傻事。 谢居谨试图从元簪笔身上找到昔年那位光风霁月的元大公子的影子,却一无所获。 元簪笔纵然受元簪缨教养,元簪笔同元簪缨看起来却仍然是两个人,一是月,一是雪,一是美玉,一是坚冰,除了面上浑然不变的恬静,没有分毫相似之处。 这样不计后果的蠢事。谢居谨猛地想起来,元簪笔不是第一次干。 第一次,是在五年前。 谢居谨当时醉着,此刻却清醒。 而元簪笔当时滴酒未沾,现在仍然清醒。 谢居谨不理会沸水般掀起的众议,只道:“看来元大人,并不愿意不费一兵一卒解决此事。” 乔郁想,他这样子倒还像个要被送出去和亲的公主了。 不过想来也没什么区别,都是大义凛然地为国捐躯。 皇帝觉得在情理之中,又觉得在意料之外。 元簪笔,从来不是如此意气用事之人。 乔郁瞥了眼谢居谨,他这一夜对谢居谨这老匹夫的不满已然无以复加,忍不住开口道:“本相欲自尽以谢天下也好,元大人与诸位政见不同也好,”他短短一个时辰哭了两次,嗓子沙哑得厉害,但仍旧柔软,说出来的话却是不同于柔软语调的尖刻,“都需陛下裁决。谢相关心国事,却只为他人之死摇旗呐喊,自己作壁上观,未免太大忠似伪了。” 谢居谨刚要开口,乔郁立刻补上,对皇帝道:“元大人乃国之股肱之臣,臣相信,元大人必有高论,而非小儿女之言贻笑大方。” 乔郁竟是在暗示他。 以乔相的性子,什么时候关心过别人的死活? 那封信仍在元簪笔手中,小太监谨慎地接了过去,这才发现,原本在元簪笔手中折叠整齐的书信,不知为何,一角已被刺穿了。 不是信纸上原本有的,倒像是谁指甲刺上去的印子。 皇帝冷冷道:“够了。” 乔郁拿袖角擦去脸上的泪。 皇帝原本想说的话一顿,只对谢居谨道:“谢相今晚,未免太过着急了。” 话中暗含的警告谁都听得明白。 这种时候了,皇帝居然还有偏袒之意。 谢居谨道:“臣关系则乱,一时失言,请陛下降罪。” 皇帝没有理会他,对元簪笔道;“讲。” 元簪笔道:“臣以为,乔相居相位多年,为人虽恣睢,但从未逾矩,且身居高位,未曾放任门生亲故仗势欺人。”他说的言之凿凿,气得老太傅差点跳起来。 不说乔郁恣睢成了什么样子,就说放任亲故,他乔郁有什么亲故?想放任,也得他有才行! 一官员忍不住道:“这不是为官最基本之道吗?” 元簪笔颔首,道:“诚然是基础之道,否则我朝一百五十年有余,不会接连立下八道碑文,警戒官员行事。” 确实是基础之道,然而若是有人能做到,何以石碑连立八座? 乔郁想要闭眼,似乎再看一眼那站在殿中的人的身影,就要被他身上的烛光刺伤。 可能是殿中烛火烟尘呛了眼睛。乔郁忍不住用手蹭了一下眼角,却是一手湿润。 他嘲弄地想:你看,天下第一的大傻子还能爬上这般高位,真是奇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