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页
望乡以前的工厂可不算少,那时候也没现在什么环保的讲究。吊死鬼常年待在地府那一边:“也不是完全不能开,没有污染的就行。” 作为土地公公,他对望乡的一切事情都了若指掌。 望乡因为和阴界融合,成为全国最特殊的一个点。在谢宜冰的强力介入下,将所有工厂迁出。 土地公公是觉得好受了一些,但是作为当地人,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不这么觉得。 当地人最直观的感受是,本地就业机会大量减少。他们有些需要花费更长的通勤时间,有些则被迫失业,面临中年需要重新再找工作的压力,新工作也往往没有原先的工作待遇那么好。 经过几年的发展,本地商业表面繁荣,但是人口有限,消费能力有限。养老和旅游经济形不成规模,无法替代原先的工业生产。 “无污染……”陆辞愁得要命,“哪儿那么简单。” 可以说,只要是工厂,多多少少都会造成污染。 土地公公劝他:“船到桥头自然直,别想太多。” 说话间,巡逻车经过山白庄园。 小区的沿街商铺又新开了几家,路左敬从宠物店里出来,笑容满面地送一位女士出门。 女士衣着时髦,妆容精致,踩着一双平底鞋,手里牵着一条巨型贵宾。身边跟着一位五十来岁的阿姨,牵着五六只各个品种的狗。 三个人在路边等了一小会儿,就有一辆商务车过来,把两位女士接走。 路左敬这才回到店里,脚步轻快。 陆辞瞟了一眼:“哟,大客户啊。” 副驾驶上的城管队员说道:“那是最近刚搬回来的,住在环城西路,以前住在韫城。” 环城西路是望乡的老镇,附近是望乡最早的一批别墅区。当地人管那边叫老洋房。陆辞喜欢的私房菜馆就开在那里。 现在一些外地的年轻人来望乡旅游,也喜欢去老洋房拍照打卡。 年份久远的林荫大道,红顶灰墙的老式建筑,低调的咖啡馆茶楼,氛围感绝不是簇新的新镇能比。 陆辞最近一直在忙数字化城市的工作,倒是对本地的变化了解得没那么仔细。 土地公公看他好奇,就补充道:“她叫庞莎莉。她爸爸庞诚,原先在望乡开玩具厂的,后来事业做大就去外地了。现在这个房子,是庞诚刚赚了钱的时候买的。” “哦。那现在是庞诚退休了,一家子回来住?”很多人岁数大了,就想回老家住。不管能不能习惯的问题,总之先让子女把老宅子收拾好。要是没有老宅子,就买一套。 土地公公摇了摇头。望乡以外的事情,他不清楚。 城管队员说道:“现在就她一个人住着,请了个阿姨帮他遛狗打扫家务。” “那些狗都是她养的?” “是的。听说是收容的流浪狗,家里还有很多流浪猫。证都有,疫苗也都打了。” 关于城市养猫养狗的问题,各地规定不同。卧骄市这边的条例比较宽松,尤其是望乡这样的郊区,几乎没什么特定的限制。本地的流浪猫狗,全都被夜间组同事们抓个一干二净,倒是没意识到这方面的困扰。 陆辞跟着巡逻了一路,回到城管大队就联系了藿实岛上的收容所,又在城管队开了一次会。 第二天,城管队就开始针对性走访,发现类似庞莎莉家这样的情况还不少。 他们有些是类似庞家这样的望乡人,有些则是因为养宠物搬来望乡的。条件好的,选择有院子的别墅区,条件差一点的,租的农村房子。 他们养的不仅是猫狗,还有一些比较小众的宠物,来源大部分是被遗弃。 不能说他们没有爱心,但是他们这种行为,确实给周围的邻居带来了困扰。最明显的就是吵杂和卫生情况。 相比较之下,庞莎莉做得还算比较好,但也有遛狗不铲屎之类的问题。 城管队和市容联合行动了一次,带回来了数不清的狗屎。 见惯了“大场面”的市容环卫工人,一回来就摘掉口罩深呼吸:“这才多久啊,怎么绿化带里那么多‘地雷’?” 望乡的日常市容清理,主要是道路。绿化是周期性清理。 望乡的干净是有目共睹的。 “也就是最近天气还冷,等过几天中午有20度了,很多人都会来这儿野餐。到时候要是垫子一铺,一坐一堆狗屎就好玩了。” “有一家养了18条狗!每天就牵出去上个厕所,天天关在家里,胖得跟个球一样,也不给洗澡,那臭的……” “我这边在四村找到一家养了58只猫的,最近开始叫春了。幸亏我们这儿没有野猫。”一名城管队员生无可恋,对陆辞说道,“我一进小区门就被几个叔叔阿姨带过去,他们已经很不满了。” “这些人还很不讲道理。我跟他们好说歹说,让他们把过多的宠物送去收容所,他们不放心可以天天去看,也可以自己准备口粮。他们非觉得我们是要把他们的宠物杀了。” “小沈差点挨了一巴掌。” 他们这边正说着,一个瘦小的青年拿着手机急匆匆走进来:“小陆老师,我们望乡在收容圈子里出名了!” 这是陆辞新招的助理之一,叫程邮,是陆辞的校友。 像这次他们针对多宠家庭的行动,如果换成韦飞宇,肯定是跟着一起去了。但是程邮有另外的角度,他直接打入了收容圈,迅速摸到了一条重要线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