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玄幻小说 - 师弟今天表白了吗在线阅读 - 第148页

第148页

    门被他关得严严实实,屋外月光照不进来,唯有一盏烛火,将灵位照得明亮至极。

    郁郎中定定地看了一会儿,忽然又想起那书生的话。

    “恩人中了毒之后就昏昏沉沉的,他知道医不好自己了……”

    “但他后面一直念叨着几个字,有时候是他自己的名字,有时候是含糊不清的另一个名字……再然后,就是他难得清醒时,交代家父做的事了。”

    “前辈,恩人是因我们而去,你心中怎样骂我们都是应该的……可是,恩人他是想回来的。”

    他是想回来的。

    郁郎中忽然又笑了一声,慢慢拆开自己带的那包东西,里面红张喜字,婚书泛旧,喜服却叠得如新的一般。

    当年……

    他们吵架之前,已经定了亲事,决定在买了屋子之后就找个良辰吉日办了。

    没有亲朋好友也罢,没有祝愿也好,他们有彼此就够了。

    可惜那一架吵得太厉害,他们忽然谁都不愿意低头。

    郁沉秋有事要走,走前其实是想见他一面的,可惜他拒绝了。

    听到渐行渐远的脚步声时,他还在想,总有一天师兄会后悔,就像以前一样来找他。

    “哪成想,后悔的竟是我。”

    郁郎中展开婚书,慢吞吞地念着:“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织。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此乃俗世夫妻之约,管和风、郁沉秋,不以俗世之约为念,却以白头偕老为愿,立此婚书……”

    “师兄。”郁郎中将婚书合上,“我不喜饮酒,想来你也不喜。”

    “若是早知如此……便该我去找你,若是早知如此,当年就该见你一面。”

    “我任性多年,都是你惯坏的。你走后,我本后悔了。”

    所以才做了婚服,想等郁沉秋回来成婚,也当自己服软了这么一次。

    可惜他没等到。

    可惜他这些年太懦弱了,因为当年一次失望,便再也没有勇气往前一步。

    “师兄啊……”

    郁郎中笑了笑,慢慢解开自己外袍,这衣服并不好解,好在他也不急。

    错过十年,如今也不用急了,他们不会再分开了。

    十年前的锦袍落地,十年前的婚服被他拽起,苍白的手落在婚服之上,在微微颤抖时,大红喜服展开披在他身上。

    郁郎中一点一点给自己系好,木盒里装着师兄遗物,眼前摆着师兄灵位,空荡荡的主屋里还没来得及买些陈设,唯一的色彩便是大红喜服。

    “既然惯坏了我……便再答应我一次吧。”

    “你想回来,也是想和我成亲的。”

    “你知晓,我会在这等你,我也明白,你会回来的。”

    所以他一直在这,用郁郎中的名声,想着自己再任性妄为一些,就能把向来看不惯他这般做法的郁沉秋逼出来。

    十年太长,长到管和风已经不敢再任性,不愿再失去,可十年又太短,所以哪怕是有悖人伦,也要成了当年那场亲。

    世人眼中的东风君与郁郎中,素未谋面,即使谋面,也该是相看两生厌。

    而真正的郁沉秋与管和风,在烛火燃尽之时,一人跪拜之间,终于了却心愿。

    作者有话说:

    婚书来源于百度,稍微拼凑了一些。其实这里还有个糖,东风君的真名是郁沉秋,郁郎中的真名是管和风。姓郁的其实是东风君,名字里有风的其实是郁郎中,就用对方的名字行走江湖啥的……

    第81章 取不出名字的一章

    书生离开时,徐相斐还去送了他。

    书生原本是西北部落的奴隶,名字都是主家取的,后来族人迁徙奔逃,父亲也一直没来得及给他取新的名字。

    等到了龙州县,父亲去世后,他才随随便便给自己取了个中原人的名字。

    跟之前的名字重了音,叫纪遂。

    纪遂走到城门边上时,那些认识他的人纷纷看过来,以为这书生又要像以前那样,在城门犹豫许久,最后又回去骗吃骗喝。

    身边的打量纪遂没放在眼里,他牵着马,钱袋藏在衣服深处,包里带着书和干粮,还有父亲的灵位。

    当年他来到这里时,本以为能彻底摆脱过去,和父亲一起好好生活。

    结果天不遂人愿,留在这里的只有他。

    “有缘人,别送了。”纪遂转头时,又是那张笑嘻嘻的脸,“我就要去参加科举了,说不定有一天,你还能在某个地方看见我做官呢。”

    徐相斐也笑了起来,想了想,还是嘱咐道:“求学还是得去江南那边,不过江南世家看重身世,你可以去寻寒门出身的学士拜师。”

    “这两年……”他犹豫一下,还是忍不住提醒,“这两年若不着急,潜心读书也是好的。”

    纪遂愣了愣,从他未尽之言察觉到什么,连忙点点头:“我知道了。”

    “不过有缘人也别太担心嘛,我这个学问也不好,就算考上了,最多也只能当个县官。”

    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是从小开始学,他基础薄弱,大多靠着奇思妙想得先生青眼。

    但这点奇思妙想,到了江南那边也没人看得上眼了。

    毕竟这是梁州,读书的人并不多,甚至崇尚武力,许多孩童都上不了学,早早帮着家里人干活,家境好一点的就送去学武参军,勉强得个军功荫庇后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