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为人民服务[快穿]在线阅读 - 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229节

为人民服务[快穿] 第229节

    田蓝一本正经:“这才是市场服务意识。想要做大做强,就不能高高在上,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

    两人商讨了一会儿,陈立恒又在表扬信上加了几句话,这才算完稿。

    他琢磨了会儿,想到了个关键点:“现在看报纸的人不多,农村就没几个人读报。倒是听广播的人不少。我想啊,要不咱们把表扬信寄到广播站去。到时候让更多的人听到,这样他们也能知道养猪场送猪苗下乡的事。”

    田蓝点头:“这主意不错。最好看能不能找到熟人,把咱们的稿子尽快递上去。”

    他们在县城的熟人有限,除了宋清远和他未婚妻之外,关系主要集中在几个厂里。

    两人问了一圈,没想到最后主动伸手帮忙的居然是榨糖厂的门卫师傅。

    他们过去拖甜菜渣时,跟人提了一嘴表扬信的事。

    门卫就开了口:“你们直接去广播站,找毛晓光,就说是他老子让过来的。”

    两人都大喜过望,赶紧道谢。

    门卫摆摆手,不以为意道:“这有啥好谢的。养猪场做了好事,把广大社员放在心上,本来就该被表扬,要好好表扬他们才对。”

    之前养猪场也从他们这儿拖过甜菜渣回去养猪,大家也算有交情。自己认识的人做的工作获得了肯定,门卫师傅与有荣焉。

    关系都是人托人,同一个圈子往外延伸就能找到新的熟人。

    毛晓光痛快地接了表扬信,表示今天就可以在农业之声节目播出去。

    听他们提到想把信寄到报社去,毛晓光直接拍手:“那行,我给你们牵这个桥吧。刚好我在工农兵大学的同学就在市里的日报社工作,我把信寄给他。现在国家很重视知青工作,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的同志,国家也支持。”

    田蓝和陈立恒都笑:“那就麻烦您了,我们正是因为切实感受到了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关怀,所以才想写这个表扬信的。”

    有熟人帮忙,效率当真不一样。

    当天傍晚,村里的大喇叭就响了起来,赵家沟的社员们激动坏了,因为他们从广播里听到了他们大队的名字。

    哎呀,真是长脸了。这下子全县的人都知道他们赵家沟大队了吧。就该多说说的,他们除了养猪,还酿酒做糖呢。

    赵家沟的村民乐呵,养猪场的领导也高兴。

    因为第3天,市里的日报上就登了表扬信。赵家沟的知青和社员大大夸奖了养猪场的工作,就是说他们的猪苗好,特别肯吃,身体健壮,又是说他们的服务到家,不仅帮忙送猪苗,还指点如何养殖。

    表扬信的最后,知青和社员还动情地表示,有养猪场的支持,他们有信心今年超额完成生猪上交任务。

    供销科科长都被夸得不好意思了。本来这两天大风吹的厉害,他也懒得再辛辛苦苦跑下乡。结果被这么一夸,他就觉得很有必要跑完全县所有的公社,跟公社干部做好交接工作,起码要统计出各个大队需要的猪苗数量,好实现今年的生猪养殖指标。

    一封表扬信,居然掀起这么大的波澜。可见人都是要被肯定的生物。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三冬寒。多夸夸别人,总没坏事。

    出乎田蓝和陈立恒意料的是,这事居然还有后续。

    日报登完了表扬信,又收到了不少读者反馈信息,反应的是本地留守知青生活方方面面的不如意。还有知青因此发生的恶□□件,影响很不好。

    报社内部开了会,觉得应该反馈一些正能量,多让大家看看,即便留在农村,只要你脚踏实地,还是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来的。

    所以,他们需要推出典型留守知青的形象。

    写表扬信的赵家沟的知青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报社有自己的车,记者扛着价值昂贵的摄像机拿着介绍信,一路坐车穿过县城又绕过公社,直接杀去了赵家沟。

    这回小车引发的轰动效应远远胜过养猪场的货车。不是因为车里装的生物品种不同,而是因为照相机呀。

    赵家沟的社员还是头回看到这种气派的匣子呢,这玩意儿居然能把人录进去?哎呀,别对着我拍,太可怕了。听说照相机能收魂。

    田蓝趁机又给人讲述照相机拍摄的原理,算是上了一堂物理课。

    记者看她落落大方侃侃而谈的模样,可高兴了。采访时不怕对方话多,就怕采访对象不说话,到时候稿子都不好写。

    记者询问赵家沟社员对知青们的看法,收获了一片夸奖声。

    热情的村民不仅带他参观大棚,看里面已经长出芽的黄瓜、西红柿、茄子和辣椒,以及欢快吃食的小猪苗;还领着他去防空洞,看他们的糖坊。

    他们到的时候,刚好碰上食品厂过来拖糖。记者又成功收获了一大波对知青的彩虹屁。县里工厂的干部夸人有讲究,简直把人往天上夸。

    记者听的都晕晕乎乎的了,感觉这个先进典型稳了。

    他赶紧采访田蓝、陈立恒和胡长荣这三位留守知青,重点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在大家都急着返城的时候,他们还选择坚守农村?

    胡长荣十分现实:“我在赵家沟成家了,我有两个小孩。回城解决不了我爱人和孩子的户口问题。”

    咳咳,怎么能净说大实话呢?一点也不高大上。

    记者赶紧询问田蓝和陈立恒:“你们呢?你们为什么要留下?”

    陈立恒也说实话:“我不想和我爱人分开,我们不是同一个城市的人,想要回去就只能离婚。我们都不愿意。”

    记者都要吹胡子瞪眼睛了。你们这帮人,就不能说点好听的吗?比方说,你们立志扎根建设农村,广袤的农村还是大有可作为的嘛。

    他黑着脸,将最后的希望放在唯一的女同志身上:“你是为什么呢?听说你是上海人,你的父母都希望你尽快回城。”

    田蓝满脸无辜:“他是我爱人啊,我也不想跟他离婚。”

    就在记者绝望的时候,她总算说了句能上场面的话:“我喜欢种田啊,我就喜欢土地。不管养猪还是酿酒制糖,我都喜欢,所有地农副业我全都喜欢。而且我也相信,不是说未来的希望都在城市,农村也可以飞速发展。只要找准自己愿意奋斗终生的事业,并且积极投入进去,所有人都可以有辉煌的未来,灿烂的明天,问心无愧的人生,阳光明媚的世界。”

    记者感动的都要掉眼泪了。可算有个配合的采访对象了。

    听听,这话说的多好啊,都不用修改,就能直接发在报纸上。

    记者特地为田蓝多拍了几张单人照。

    至于那两位男同志,不好意思,思想境界还需要升华,你们就在三人合照里当好背景板吧。

    好在陈立恒和胡长荣都不在意。面对记者对风力磨坊的好奇,他们还积极帮忙答疑解惑。也算是挽回了些许他们在记者心目中的印象分。

    等到太阳西斜,拍了半卷胶卷,又从大队部采访到社员,积累了半本采访资料的记者可算心满意足,揣了一包糖,又拿了一葫芦酒。

    当然,他都给了钱的,不要票又便宜的东西,他哪里好意思白拿。

    就在记者准备挥手同大家道别时,前面传来了自行车的铃铛声。

    公社干部骑着车过来喊:“老九,兰花花,你们几个过来听一下,新的高考政策下来了。”

    众人赶紧放下手上的事,围着公社干部团团转。

    干部口干舌燥,也顾不上喝水,就开口说事:“今年不是5月份预考吗?公社高中虽然不招生了,但还有几个老师要到下学期才能去新单位报到。公社十分重视你们的高考问题,跟老师们商量过了,决定帮你们统一复习。”

    知青们大喜过望,就连田蓝和陈立恒都觉得是意外惊喜。他们毕竟没经历过这个年代的高考啊,根本搞不清楚考试的具体套路。

    公社干部抬起一只手往下压了压,正色道:“可是因为老师人数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这个复习班不是所有人都能参加的。你们要去复习,得先经过考试。老师们说了,如果连复习班的考试都不能通过,那今年不要想,高考肯定没希望。”

    大家情绪瞬间低落下来,好几个人都紧张得不行。

    田蓝开口安慰大家:“别怕,没事的。就当是长长见识也好。今年考不上,明年再来。要是还考不上,夜大,电视大学,将来求学的方式多着呢。只要想学习,永远有办法。”

    记者在旁边听了一耳朵,突然间感觉不对劲。他瞪大了眼睛看田蓝:“你也高考?你不是要留守农村一辈子吗?”

    田蓝和陈立恒对视一眼,咳咳,有点尴尬啊,被抓了个正着。

    看来是当不成留守知青的典型了。

    第122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捉虫)

    市里日报的记者怀揣着一颗悲伤的心走了。

    临走之前他还深深地看了眼田蓝, 心中泪流成河。

    他跑了这么半天,又是钻防空洞,又是进大棚,又是看养猪, 又是瞧磨坊, 还是跟着收拾了半天猪饲料。

    什么仔猪断奶后, 饮用水里要加酸, 将ph值降到5后给小猪饮用,以缓解断奶后乳酸来源不足,胃酸分泌又不够造成的消化不良。

    什么粗饲料粉要经过发酵, 搭配青绿多汁的青饲料喂猪, 可以让猪提前出栏。

    什么粮食粗壳、树叶、干草及庄稼杆子这些味道差又不好消化的富含粗纤维的饲料,要经过变糟处理, 把饲料变的又香又软, 猪就爱吃了。

    什么富含淀粉的精饲料经过糖化处理, 把淀粉变成麦芽糖,猪不仅爱吃, 而且好消化。

    等等等等, 还有青饲料和粗饲料、精饲料的搭配,如何利用酒糟和糖渣提高养猪效率。他林林总总记了一大堆呀。

    单是养猪这一项, 他就能写出一篇专题报道。

    更别说风力磨坊、高粱壳子酿酒、玉米芯制糖, 这些充分体现了知识青年学有所用,促进农村建设的项目,哪个不能拎出来做文章呢?

    分明就是留守知青先进代表的典型, 结果他还没走呢, 人家就自己塌台子了。

    记者越想越悲伤, 最后咬咬牙一跺脚, 决定还是写报道上报纸,先把春风里的典型树起来。

    不管了,高考要到夏天,距离现在还好几个月呢。

    况且高考有那么容易吗?过五关斩六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说的就是高考呀。

    又不是说田蓝同志想参加高考,她就一定能考上。大学生可是天之骄子,万里挑一的人才。全省50万考生,大中专院校加在一起只收2万人,录取率只有4%。里面绝大部分还是城里高中的应届生,从没丢过书本的应届生。

    下乡这么多年,已经完全是双老农民的手的田蓝要怎么跟他们比?又不是比种田。

    她十之八九考不上吧,只能老老实实继续待在农村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考上了,那也起码是夏天的事了。

    现在才是春天呢,春天有春天的先进典型,等到夏天来了再说夏天的事。

    他点点头,毅然决然地走了。

    田蓝虽是穿越人,却也不会读心术,不知道自己已经变成了季抛型先进知青典型,只配享受一个春天的荣光。

    她追着公社干部问了两句,知道考试时间就定在今晚,顿时无语至极。

    开什么玩笑啊?现在太阳都要落山了。他们这帮知青必须得立刻出发,才能准点赶到公社高中拿到试卷开始考试。

    这个过程中,吃饭自理,交通靠走,考完之后在哪儿落脚,也不归公社管。

    前来通知的干部还振振有词:“你们都是大小伙子大姑娘了,还把自己当成奶娃娃吗?一点点困难都不能克服的话,还想考大学,不是开玩笑嘛。”

    他还真不是存心为难赵家沟的知青,他对这群知青又没什么芥蒂。

    相反的,自从赵家沟酿酒制糖之后,他们向阳公社在全县都出名了。他陪老婆回娘家,带的年礼都比连襟多,大大出了回风头。

    只是在这个时代,乡下根本不会把高考当成什么大不了的事。也不是说不重视,就是绝对不可能全民关注。

    还送考陪考呢,不管是公社还是学校都不会组织考生统一行动,大家只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去年夏天,还有知青天不亮就出发,一路靠两条腿走去考场,结果太阳出来了,他脱力过度直接中暑倒在了地上,都没能参加考试。

    比起他们,赵家沟的知青不过是走去公社,已经很轻省了。

    大家伙儿不敢耽误时间,赶紧各自回家拿文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