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历史同人]大宋皇太子日常在线阅读 - 第362页

第362页

    赵旸跟其他进士聊了一会儿,就来找苏轼他们三个人。

    “怎么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在苏辙他们面前,赵旸并没有刚才的“皇太子范儿”,而是他们熟悉的福慧。

    见眼前的人是他们所熟悉的调皮的福慧,沈括他们的心里不觉松了一口气。

    “是惊吓,好不好?”苏轼很“大逆不道”地对赵旸翻了一个白眼,“上午在垂拱殿上,你可是把我们吓得不轻。”苏轼知道赵旸不希望他们和疏远,所以和他说话的语气还是跟以前一样。

    苏辙连连点头:“我们差点吓得昏了过去。”

    见苏轼他们还是和以前一样和他说话,赵旸在心里悄悄地松了一口气,他真的怕苏辙他们立马就跟他疏离起来。

    “我之前就跟你们说了,你们今天能看到我,说不定会被我吓到。”赵旸说着,还摆出一脸无辜的表情,“我没骗你们吧。”

    沈括他们被赵旸这话说得哭笑不得:“我们一直以为你是太子殿下表弟,没想到你却是太子殿下本人。”

    苏轼说道:“我们以为你今天会跟我们坦白你是太子殿下的表弟的身份。”

    苏辙微微抱怨道:“福慧,你应该早点跟我们说的。”说完,他指责赵旸道,“这样我们今天上午在垂拱殿就不会吓傻了。”

    苏轼没有说话,但是却点头赞成他弟弟的话。

    “其实,我一直不知道该怎么跟你们说我的身份。”赵旸有些歉意地说道,“这几年一直没有跟你们说我的真实身份,一是怕吓到你们,二是我怕你们会疏远我。原本我不打算让你们今天知道我的身份,但是想想今天是一个好日子,你们人生中大喜的日子,让你们知道我的身份,或许不会怪罪我。”赵旸选择今天告诉苏轼他们,他的身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福慧,你好算计啊。”苏辙故意说道,“你早就知道我们考中,所以特意选在今天让我们知道你的身份,这样我们因为太高兴,就不会跟你生气,也不会跟你计较。”

    小心思被看穿,赵旸不仅不尴尬,反而非常坦然。

    “我就是打这个主意的。”

    “福慧,你真的是太坏了。”这才是他们认识的福慧,聪明可爱又狡猾。

    赵旸微微扬起下巴说道:“我这叫智取。”

    苏轼见其他进士一直盯着他们看,觉得这里不是他们说话的地方。

    “福慧,你先忙吧。等你有空了,我们在聊。”

    听到苏轼这么说,赵旸这才注意到所有人都在好奇地望着他们。

    “你们有三日休息的时间,我明日去找你们。”

    殿前传胪结束后,新晋的进士们有三天的假期。

    之所以给他们三天的假期,主要是要给他们制造新的官服。

    殿试成绩出来的时候,关于苏轼他们这群新晋进士的官职也定好了。

    状元、榜眼、探花三人是直接进入翰林院,其他人则分布到其他地方。不过,大多数人要外派汴京城以外的地方。

    赵旸又跟其他进士聊了一会儿,随后就离开了。如果他长时间待在鹿鸣宴,大臣们和新晋进士们都会不自在。

    临走前,赵旸对苏轼他们眨了眨眼。

    苏辙他们看到这一幕,对赵旸无奈又宠溺地笑了笑。

    等赵旸离开后,不少大臣和进士们询问苏轼他们到底和赵旸是什么关系,怎么认识的。还有人问他们之所以考中状元和榜眼,是不是太子殿下提前跟他们说了考卷。说这话的人,当然是嫉妒苏辙他们。

    苏轼他们听到这番话,自然非常愤怒,把说出这种话的人狠狠骂了一顿,然后让他们跟他们去找官家对峙,看看太子殿下是不是真的给他们考题了。

    说这话的那些人当然不敢去对峙。他们就是嫉妒苏轼他们考中了状元和榜眼,又和太子殿下认识,所以才会说出这番酸话来。

    苏辙他们又把这些人训斥一番,说他们不能质疑太子殿下,不能毁坏太子殿下的名声。

    这些人连忙道歉,说自己喝多了,才会说出这番胡话来。

    沈括他们没有再计较,和其他人聊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鹿鸣宴结束,大臣们和新晋的进士们离开了宫里。

    鹿鸣宴上这个小插曲,很快就传到宋仁宗和赵旸的耳朵。

    赵旸早就猜到会有有人这么说,所以并不觉得意外,懒得跟这些人计较。

    宋仁宗听了这话也没有在意。

    哪怕是皇太子也不能徇私舞弊,说出这样话的人纯粹是嫉妒。

    赵旸如果真的要徇私舞弊的话,早就告诉苏轼他们,他亲自出的那几道策论题。再者,殿试的其他考题并不是他出的,他就算想看考题也看不了。

    科举考试的考题,除了出卷人知道,就只有宋仁宗知道,其他人是不知道的,也是没有资格查看的,哪怕是皇太子。

    还有一点,宋朝的科举考试非常严格,一旦被发现徇私舞弊,受到的处罚也非常严重。所以,在北宋时期,很少会发生科举舞弊案。

    第二日早朝,赵旸就提出科举改革一事。

    这件事情之前就议论过。如果殿试已经结束,是时候推行新的科举考试。

    晏殊和文彦博他们立马支持推行新的科举考试。

    宋仁宗立马下旨改革科举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