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黄泉引路人在线阅读 - 第213页

第213页

    宝乐钻进乌篷船,发现除了第三格船尾有少量积水, 前面两格均未受到影响可以站人。

    小姑娘信誓旦旦:船没问题,我们坐它去残崖吧。

    解了船锚,两人进入船舱, 等船被水流推离了原本的位置。宝乐这才想起来,船是要划的。在船舱里左右瞧了一圈儿, 宝乐拾起足有三米高的船篙。小心翼翼的钻出船腹,小姑娘站在船头, 纠结着怎么把如此长的船篙放下水去。

    她本来平衡感就不好, 小船晃晃悠悠,左右摇摆, 保持平衡这件事已是占满了她全部的注意力。

    周水在两个村子间回旋流淌,她家住在上游, 等船被推到下游, 离岸边的康回村越来越近, 大有要撞上去的趋势。君之跨出船舱走到她身边,两个人的体重压在船头,使吃水变深, 加上水流的作用,乌篷船rou眼可见向船头倾斜过来。

    宝乐是不会游泳的,孩子从小就怕水,看到船头倾斜,立刻就能脑补溺水的窒息感。显然君之不知道这些,他伸手接过她手上的船篙,小姑娘二话不说突然钻进他怀里,闭着眼睛紧搂着他的腰。

    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了君之一跳,回过神后才轻哄着怀里人道:松手。

    宝乐摇摇头,一点都不想松手。

    君之又说:回船舱去。

    颇有自己想法的小姑娘还是坚决摇头,并且手上把君之的腰搂得更紧了。小姑娘能有什么坏心眼呢,不过是想着要是掉进水里,也是大家一起掉进水里罢了。

    君之无奈,只好先将船篙放下。他微微弯下腰,手臂从对方膝下穿过,将紧紧贴着他的姑娘横抱了起来。宝乐双脚离地,震惊抬眸。那时已经完全天亮,太阳就在头顶。江南水乡乌蓬小船,抱着她的人背后就是艳阳高悬,阳光闪了她的眼,她看不清他的脸,只是隐约觉得他应该在笑。

    君之把她抱进船舱,让她坐在船板上。惊魂未定的小姑娘,突然就不再害怕,没有哪一刻这么安心过。

    我不是不会划船,宝乐红着脸为自己狡辩了一句,我只是,只是怕水。怕水是真,可不会划船也不假。实际上除了童年那段时光外,长大后她就很少回重黎了,更别说划船去残崖。以前都是爸爸或者邻居划船载她,一次都没自己划过的小姑娘第一次知道,原来划船也是一门技术。

    君之留足了面子给她,看破不说破,又走回了船头,重新拾起船篙。划船不是谁上手都会的,尤其是撑这种两三米的篙,它对撑杆之人的力气和平衡感要求都很高。所以君之是真的会划船,摇摇晃晃的乌蓬小船在他手上,变得十分平稳。

    小姑娘想起了小时候,爸爸也是这样站在船尾撑着篙,mama会坐在船舱或是船头,把她抱在怀里,教她唱歌。

    阳光洒在站在船头的君之身上,宝乐用手撑着脑袋,看着看着,就傻乎乎的笑了起来。

    君之五感那样敏锐的人,如此赤|裸的眼神,自然是早就发现了,可他们谁也没说话。宁静的清晨,耳边只有水流被拨动的声音,偶尔有几只喜鹊,在重黎村和康回村之间来回盘旋,时而落在树枝上,朝他们叽叽喳喳叫唤个不停。

    都说百年修得同船渡,一场缘分,谁说喜鹊不懂。

    小船顺着周水一直往前,很快将重黎和康回都抛在了身后,残崖慢慢从水汽薄雾中显露出来。先是一个淡淡的影子,而后可以看清轮廓,等靠的足够近了,摩崖石刻上不周二字映入眼帘。

    你听过不周山么?宝乐突然问君之。

    君之将船篙放下,如今的水流正好是推着他们往残崖靠近,不需要他多加引导。于是他走回了船舱,小姑娘往右边坐了坐,他就贴着她,坐在她身旁。知道。君之点头。

    小姑娘在展现自己学识方面,向来都很自信,得意洋洋道:中国古老的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后,未免天地相合,就以身躯化为天地万物,其中脊柱就是不周山,是以不周山为天柱。常有传言,它是人间通往天界唯一的路径,现在很多人都说不周山指的是帕米尔高原。不过神话嘛,各处有各处的版本。摩崖石刻上不周二字是何时刻上的,如今已经不可考,村里老一辈都相信,这座被周水环绕的不周残崖就是不周山散落在人间的碎片之一。神话里最后不周山坍塌了,你这么厉害,一定听说过为什么不周山坍塌了吧。

    君之道:共工。

    宝乐非常满意:水神共工因不满火神祝融受世人崇拜,就去找他打了一架。结果功夫不到家,打嘛又没打过,一气之下就撞断了天柱不周山,滔天巨浪倾盆而下,世间哀鸿遍野,才有之后女娲炼化五色石补天的故事。

    重黎是祝融的名字,而康回是共工的名字,这就是我们这儿村名的由来。小姑娘撇了撇嘴,想起什么,神色凝重道,不过有一件事我挺在意的,小学之前我一直都住在重黎,但我们姜家人,五岁开始就要尝试召唤毕方。自我在残崖第一次召唤出火球球,奶奶就不让我再住在村子里了。之后上了学,我就随父母住在市里,偶尔才会回来一次。但应该是从那时候开始,村里人rou眼可见的越来越少。奶奶去世后,我一年回来一次,去年雅安之行后也有一次。当时我发现,两个村子加起来也不过只剩七八户,而且都是老一辈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