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在线阅读 - 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第45节

我靠农业系统在古代当国师 第45节

    不过这消息还是在私底下传开了,那些家中分到了稻种的家伙,一个个都像是得了什么宝贝一样,吩咐家里人一定要好好对待,不能懈怠。

    “果真如此?”里长听到这里感觉还有些吃惊,那些稻种发下来的时候,他怎么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呢,难道真是他眼瘸了,看不出好坏来了。

    “那还能有假,这可是那位国师大人赐下来的东西,知道吧?”

    此地地方偏远了些,很多消息都没能传到这里,因此许多人虽然知道了有国师这么一号人,但是具体是干什么的,做了什么事,他们却是不知情的。

    毕竟每日里忙忙碌碌,便已经很耗费功夫了,除了那些无所事事,到处乱混的家伙,这些人其实都拘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平日里的消息也仅限于村子里,很多人连县城里都没去过,更不要说打听到这些消息了。

    里长倒是消息灵通些,但也仅限于那些说书先生以及自己交的一些三教九流的朋友了,因此也只是听说过这位国师,据说厉害得很,能呼风唤雨,挥手就能治病呢。

    “哎,可不是嘛,这位大人可是从天上下来,货真价实的仙人呐,而且这东西也是她从天上带下来的宝贝啊。”

    小吏说着,手里比出了一个数来,“要么说,神仙的东西跟咱们不一样呢,这发下来的稻种,种在您家田里,起码能有这个数。”

    里长见了之后大吃一惊,还有些不敢置信,慌忙确认了一番,见对方依然是一副确凿无误的样子,才信了几分。

    “真,真能有这么多啊?”

    劝农官在他们村子里其实说得不多,也提了两句亩产,但是那话一出,谁都不敢相信,只以为那样的数字肯定是梦里才能有的,他们种了一辈子粮食,都没见过这么多的。

    而人就是这样,旁人告知的话他们不敢轻易相信,反倒是自己从亲戚朋友那里打听来的消息,却是深信不疑。

    里长虽然心中还有疑虑,但已经是信上了七八分,心里也有了底,恨不得立马就回去,让大家伙好好种,不要有丝毫马虎。

    “那估计差不了多少,不过这毕竟是天上取下来的,咱们这田肯定不如,可能也会少上一些。”

    小吏并没有把话说绝,反倒是又谨慎了几分,这倒让里长更加深信不疑。

    是啊,就算是仙人要种田,那想必他们的田也比自家的田要好得多,肯定种什么都能种出一大片出来,怎么都能丰收,根本不怕水旱,挥挥手就能把水引来了。

    里长朴实地想象着仙人种地的模样,心中又踏实了几分。

    之后,他又听得小吏开始讲起他从各处听来的消息,把那位天上来的国师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些话说得好像自己亲眼见过对方一样。

    里长也十分配合地回应着,酒足饭饱之后,他才起身道别,然后乐悠悠地迈着步子回了村,将这些消息告诉了家里人,嘱咐他们可得好好对待这些稻种,说不得他们也能有机会染上一两分仙气呢。

    就算不行,要是真能种出那么多粮食,那这也肯定是仙稻了,得是神仙的东西,才能种出这么多吧。

    作者有话说:

    ? 第65章

    稻谷大丰收之后, 整个农署都沉浸在喜悦之中,毕竟他们可谓是真正见证了历史, 亲眼见到了如此高产的粮种, 居然是从他们手中种出来的。

    这可是要名垂千古的事啊,到时即使自己不能记载在史书之上,最多只能得个“某某等”之类的称呼, 那他们也足够心满意足了。

    而且史书上不写他们,那他们也可以自己在族谱上写明自己的功绩, 好叫后人知道,他们不仅见过那位国师, 还亲自种出了国师拿出来的仙稻呢。

    一些庄户农户之间, 私底下也开始流行起青州的那些雕像来,只不过这一回, 他们嘴里说的可不是什么药师娘娘, 而是庇佑丰收的司农仙君了。

    这些人都是亲眼见过那日丰收景象的,但是与旁人说起时, 那些鼠目寸光的人总觉得他们是发了癫, 青天白日做起梦来了,个个都不相信。

    还是后来听得那些大官还有皇帝都写了文章称颂,并且还将那些稻种都分发到十三处州府之后,他们这才将信将疑。

    难不成, 这世上真有这种好东西?

    不然的话, 那些达官贵人怎么会如此笃信, 还疯了似的写了许多诗赋文章出来歌功颂德。

    因此,很多人都想偷偷溜到摘星楼前拜一拜, 不过还没进那条街, 就被人拦下了。

    因此, 这些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请了雕像回来摆在家中上香祈求,希望来年是个丰收年,能有个好收成,莫要再来个水旱大灾了。

    皇帝也实在高兴得很,恨不得让全天下都知道这个消息,自己还亲自写了一篇赋,将那个稻种夸得天上有地上无,还是国师见自己仁德,又怜悯众生,遭灾之后又逢疫,实在可怜,才发下此物。

    并且还特地发给了众官员欣赏,自然引来了一片歌功颂德。

    在这之后,他当然没有忘记姜虞,而是恨不得将宫里的好东西全部翻出来,任她随意挑选,对她有求必应,只唯恐对方看不上这些凡间俗物。

    一箱又一箱的宝贝如流水一般源源不断地送进了国师府,到最后还要特意选了几间大宅子,专门用来存放这些东西。

    无论是什么稀有少见的宝石鲛珠,还是珊瑚屏风,玛瑙玉石,抑或是一年只产几十克的香料,西宛的汗血宝马。宣文帝将自己能想到的所拥有的东西都送了去。

    并且,还特意派人前去询问了关于建立庙宇之事,原本他是想着让底下每个州县都开始着手兴建,铭记国师恩德。

    只不过还是因为国师实在是不愿意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宣文帝最后还是退了一步,从自己的私库里拨了钱出来,在京郊设立一座国师庙,而且若是地方有富商民众自愿出钱,愿意筹措银两修建庙宇,那么也是可以的。

    宣文帝还暗自想着,不愧是真正的仙人,果真是正神做派,这香火必定也要是民众发自内心信奉,才算是真正的功德,要是强求来的,或许就不算了。

    姜虞却是有些无奈,她当然知道自己拿出来的东西的确对这个世界很重要,但是这毕竟不算是她的能力,大部分还是系统的功劳,要真是因为这样为她修庙宇,她实在受之有愧。

    于是她只能推脱说,不能强令百姓修建庙宇,如此得来的香火并不算数,因此劳民伤财,反倒影响功德。

    没想到宣文帝倒是脑子活泛,又是从自己的私库里拿钱出来修建,又是提供不错的待遇令人自愿前来,如此当然就不算劳民伤财了。

    姜虞也没了法子,算了,他乐意修就修吧,只要我没看见,那就可以当作没发生过这件事。

    ……

    农官们在短暂几日的休憩庆贺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岗位上,毕竟这件事算是暂时完了,但是接着可还有不少其他事要做。

    之前从西昌国带回来的棉花,在他们的一番研究之下,确认了这东西确实用处极大,而且御寒效果着实非常不错,若是冬日里有了这东西,想必也不会像往日那般那么难捱了。

    而且此物的种子不少,因此在确认之后,太子便下令暂时先在清远府试种此物,家中良田十亩者定要分出半亩来种植此物。

    清远府原本就地处西北,环境与西昌国相似,总是晴朗天气,白天和晚间温度相差极大,不愁棉花难种,而且太子还派了一并带来的西昌国农夫,前去指导如何种植。

    京中富户见状,也跟风似的开始求起了棉花种子,毕竟他们家中其实并不缺良田,反倒是这稀奇东西,如今得了贵人青眼,说不定便是日后将会流行风靡的东西,他们自然愿意赌一把,若是赌赢了,那他们可就先于旁人,能大赚一笔了,若是输了,也不过就是浪费些小钱,反正也亏不了多少。

    最先带回此物的赵廷自然也没有被忘记,他不仅得了太子的一大笔赏赐,还从国师那里得到了嘉奖,如此下来,手里的钱倒比他经商几载还要多了。

    而且宣文帝在得知此事之后,大喜过望之下,不仅赐了字,并且还给了一道恩典,允许赵廷可以将一名家中子侄送去太学念书。

    这恩典自然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虽然这时代的商人地位不高,但起码还是允许子孙后代科举的,但是即便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士人认为商贾卑贱,满身铜臭,耻于为伍。

    因此就算可以读书,也很难找得到优秀的先生教导,更不必说有机会入太学了,那可是得家里不仅有钱,还得有足够的权势关系才行,寻常人哪有这个机会?

    再者说,也不能因为对方发现了一样好东西,就随意给了他官职。

    若是这个人没什么做官的能力,让这样的人做事,岂不是乱了套了。

    还是给一个名额才最合适,如此也是一个极为难得珍贵的机会,无论对方是想用这个名额同旁人攀交情,还是抓住机会将家中有出息的子侄送来念书,都可以随他去。

    若是真是个读书种子,是个好苗子,最后还是要科考做官,为国效力,也不算埋没了人才,他甚至还要因为这道恩典对皇帝感恩戴德,如此才真正是一箭双雕。

    赵廷接旨之后,一时之间还没有反应过来,还是一旁的公公开口提醒,他才回过神来,领旨谢恩,“多谢陛下厚恩。”

    老公公却是笑眯眯地看着他,完全不介怀他刚才的失礼,毕竟这样的好消息,确实难得,任谁来都会是这般模样。

    “赵公子,既已收下了旨,那咱家就先告辞了,可别忘记要早些将名额呈送上来。”

    赵廷明白他的好意,悄悄将一袋银子塞到了对方手中,俯身拜谢,“多谢公公,请您慢走。”

    他虽然为人随意了些,但并不是个蠢人,不然他这样四处走南闯北到处做生意的人,早就被骗得连衣裳都不剩了。

    将人送走之后,他在自己租的小院子里,又发了会儿呆,还是一直跟随着自己的小厮出声提醒,他才猛然一惊。

    “老爷,咱们现在,是不是要回去了?”

    “是,是,是该回去,好好商量商量了。”

    这样大的事,他自然得回家同家中长辈父母好好商议一番才是。

    于是赵廷便带着这一番赏赐以及行礼等,乘着船回了自己阔别已久的家乡。

    ……

    南云县离海不远,此处最多的便是那些海产品了,做这些海产生意的商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林氏了。

    而且林氏还与本地的赵氏联姻,两家联合之下,势力也比往日更强了些。

    不过一直为人诟病的,便是那与林氏联姻的赵家小儿子,不是个什么做生意的料子,还总喜欢到处跑,也不知是做什么的,几年回来一趟,也不见发财,有时还穿得破破烂烂的,只带了些稀奇古怪,没什么大用的东西回来。

    嫁给他的那位林小娘子,却是个有手段的,嫁过来这么十几年功夫,把家中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意还越做越大了。

    这样一来,就总有些眼红拈酸的人在背地里说坏话,说她这样厉害又如何,嫁的人又不怎么样,也不知道这么经常出门,是不是在外面也有个小家了。

    说不定这林娘子看上去这么精明能干,背地里还要因为丈夫不着家而暗自神伤呢。

    而今日,这些人在港口一见到那位赵老幺,便立马让人知会了些消息,想暗地里瞧瞧他们家的笑话了。

    只是却没想到,这赵老幺也不知是走了什么狗屎运,居然带回了许多宝贝回来,像是从哪儿发了财一样。

    这些人一个个都在外边打探着,里边的林娘子和赵家老太爷老夫人,在一番热络之后,看到那几箱子珍宝,也都吃了一惊。

    “小七,这些东西,都是从哪儿来的?”

    赵老夫人第一个念头就是,自己这儿子或许是遇上什么贵人了,毕竟她很清楚,自己这儿子经商才能实在一般,倒是很擅长交际,说不定就是结识了什么贵人,得了赏赐呢。

    在听说这些东西都是御赐的之后,老夫人和老太爷险些晕过去,在一番兵荒马乱之后,他们几人才重新恢复好心情,认真询问了一番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在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老夫人简直要抚掌大笑,“好啊,我就知道,我儿是个有福气的,看看,这不是随便买了个东西就得了贵人赏识,还赐了这么多东西下来。”

    老太爷虽然没有开口夸赞,只是矜持地点了点头,但其实心里已经想好,等会儿要去哪些人面前转悠转悠了。

    谁让这些人以前说他儿子不务正业,说不定哪天做生意把自己也赔进去了呢?

    哼,虽然这些东西不是做生意得来的,但那也是廷儿的福气,不然换谁能抓得住这个机会呢?

    他们还打算着得回族里,把祠堂打开,好好告慰一下祖先才是,这道圣旨也是如此,还得供在祠堂那里去。

    得知有太学入学的名额之后,老太爷甚至忍不住把自己的胡须都揪掉一根,还没来得及觉得心疼,他便开口道,“好,好啊。”

    老太爷对这事的热诚甚至比方才见到那些金银还要夸张,毕竟他们家这样的大商人,其实见过的好东西好宝贝也不少,倒是这入学的名额,对于他们这样的商贾,才是最为珍贵的东西。

    即便他们家这么些年来,想洗去商贾气,好好教导族中子弟,读书考取功名,但是族学里请来的先生也不过是个落第书生,教不了那么多东西。

    而他们又不像是那些诗书传家的人家,家中银钱不少,底蕴却不丰,即便买来了那许多书籍,没有像样的先生,也很难读出个什么名堂来,毕竟像那种那种自学成才的天才,总是少数,更多的还是普通人。

    因此,老太爷立即便想到了自己的两个孙子,吩咐下人将他们俩都叫回家来,才转头和自己的儿子商议起来。

    “这霈儿和沣儿,你们觉得谁更合适?”

    赵廷看了看自己的爹娘,一时之间有些无言,沉默了会儿才开口问道,“他们俩,如今功课不错?”

    他有些疑惑,明明他还记得上次回来的时候,那两个小子功课都一塌糊涂的,都对那些圣贤书一点兴趣都没有,老大赵明霈就喜欢跟着亲娘一起出去做生意,老二明沣却是喜欢舞刀弄枪,以前还想偷偷摸摸溜去镖局,做个押镖师傅呢。

    今日这么一说,难道他们俩改了性子,如今是个正经读书人了?

    老太太白了他一眼,她自然听出了赵廷话里的意思,不过儿子和孙子面前,她当然要护着自己的两个孙儿。

    “呵,你这样不着家,倒是还记得你有两个儿子啊。”

    赵廷尴尬一笑,没有接亲娘的话。

    “他们俩如今功课还是跟以往差不多,只是毕竟这名额珍贵,当然得先想着他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