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玄幻小说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在线阅读 -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73节

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73节

    明远无法多说什么,只能伸手按按王雱的肩头,以示安慰。

    *

    王安石被罢相之后,老天的确像是郑侠所预言的那样“天必雨”,下了两分钟的毛毛雨。而这对北方的旱情丝毫没有缓解。

    事实上这场大旱灾后来一直持续到四五月才渐渐结束。

    而北方几路不少受旱的田地绝收已成定局,连补种都没了指望。

    各处官府唯有大开常平仓赈济,并且指望五六月时南方的新粮收上来,能够缓解眼下北方的困局。

    于是,在三月中,汴京城中粮价攀升到了最高峰。即便有界身巷的粮米交易所和通往扬州的高速公路也无济于事——全国的粮价在青黄不接的时候都是最高的。

    三司使沈括计算了各州府的钱粮支出,唉声叹气地来找明远商议——

    朝中又缺钱了。

    如今西北战事连绵,西军至少有二十万常备禁军需要供养。这部分钱粮一早就被拨出去不能动,剩下的要支撑偌大的国家,赈济受灾的几路,沈括这个“自然科学大拿”也觉得捉襟见肘,支应不过来。

    于是沈括来找明远商量,看看能不能尝试发行债券,或者干脆再发一些纸币。

    明远对发行债券这件事并不看好:发行债券通常要有稳定的资产和经营回报作为支持,比如修建公路和水利设施,都可以发行债券。

    但是为了赈灾发行债券?如果没有矿山等的产出作为抵押,想必不会有什么人对此感兴趣的吧。

    明远看了看他关于货币发行量的计算,倒是觉得发行交子还有一些空间,上次交子发行了300万贯,现在再提到350万贯,也不是不行。

    但是他也提醒了沈括,一定要追加保证金——无本发钞,这个坏头一开,之后就再也抑制不住了。

    沈括诺诺地应了,表示他一定会慎重考虑。

    “但无论如何,这寅吃卯粮,是吃定了。”

    沈括临走的时候,长叹了一声。

    明远对此也深有同感:但这是没办法的,西北方向的战争开支是必须的,而北方大旱这天灾也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

    沈括一走,明远就收拾收拾准备下班。没曾想小吏又着急上火地送了几份公文来给他批阅,耽搁了让他下班的宝贵时间,结果明远出门的时候,正赶上附近的衙署都到了下班时间,在这里辛苦一天的北宋公务人员就像是出笼的鸟儿,一边松快筋骨,一边匆匆地往家赶。

    明远喜欢骑马上下班。今日他刚刚上马,就见蔡京也坐于一匹高头大马之上,缓缓与他并辔而行。

    这人脸上挂着一贯雍容的微笑,眼神深沉,望着明远,道:“远之,好巧!”

    明远当然知道这不是什么“巧不巧”的,而是蔡京专门找机会要与自己搭话。他不知蔡京的来意,也不便当街将人呵斥,把人赶走,于是也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是好巧!”

    于是,两人并辔,在汴京拥挤的街道上缓缓而行。而蔡京则有一搭没一搭地与明远说话。

    听完蔡京说的,明远只觉一股怒意从心头涌起。

    却并不是因为蔡京,而是因为冯京。

    在明远的观感中,冯京和王珪差不多,不是新党,也不能完全算是旧党——他们应该都算作是“帝党”,以天子赵顼马首是瞻,官家说什么他们就会做什么的那种。

    结果这次冯京通过蔡京递来的话,乃是邀请京中大户,有钱人家,尽量认捐,出钱赈灾,以缓解此次北方大旱给国家带来的财政压力。

    两人一边并辔而行,蔡京便打趣:“远之,前日里冯相公曾经打趣,以你的身家,拿出100万贯,那是不费吹灰之力。”

    估计冯京托蔡京想要委婉表达的是:明远既然是因财得官,那么朝廷财计有困难之时,明家理应有所表示。

    而冯京可真没有狮子大开口,一开口就提100万贯。

    冯京大概觉得,明远如能像高家贺家那样,自觉主动地拿出个十几万贯,再捐些粮食,也就能大大缓解朝廷的压力了。

    至于100万贯,这是蔡京自己的一片私心:他就想吓唬一下明远,看这小郎君吓白了脸,不得不靠向自己,寻求庇护——就像当年在钱塘潮头打来时那样;像在海寇作乱时不得不亲自来恳求时那样……

    但明远可不会被100万贯这个数字吓倒。

    别说100万贯了。

    在赈灾这件事上,他一文钱都不会出。

    须知明远虽然身家过亿,但有个前提,他花钱得是等价交换。

    他可以发起工程,以工代赈,也可以托人代养鸡鸭,支付粮食……但是他不能平白无故地就把钱捐出去。

    再者,他也极其讨厌这种道德绑架。

    难道冯京以为当宰相这么容易吗?

    ——慨他人之慷就行了?

    于是明远表情淡定地回复蔡京:“元长如今与冯相公相熟?”

    蔡京顿时双手一紧,握住了马缰,免得自己被气了个倒仰,跌下马去。

    明远这句话杀伤力还颇强,他讽刺蔡京待冯京一得势,立即投靠了冯京。而蔡京自己看来,他这绝非“投靠”。他是王安石女婿的哥哥,一生都和新党脱不了干系,与冯京走得近,也只是“权宜之计”而已。

    明远却这样毫不留情地戳破他。

    “听闻冯相公也是商贾出身,因此极善理财之术。因此冯相公的身家想必也是极其殷实的?”

    蔡京听到这里,双眉一敛,已经料到明远想要说什么。

    “若是冯相公也带头为国认捐,赈济北方灾民,那么我自然会效法冯相公的榜样,捐出一部身家。当然了……这数额么,总也不好越过冯相公,也不敢比肩,总不能抢了人家相公的风头吧……”

    蔡京骑在马上,一时间竟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怎么会有这么有气性的小郎君?

    若是这话他真的如实带到冯京耳中,明远这小家伙估计要在劫难逃,政治前途从此完蛋。

    蔡京当然不想这样,因此明远说的这番话,他一定会慎之又慎,婉转又婉转地回馈给冯相知道。

    这时两人已经穿过了汴京最拥挤的街区,明远向蔡京拱了拱手,高高兴兴地道了一声再会,拨转马头,往朱家桥瓦子方向去了。

    而蔡京则依旧慢慢地走马回家,在心里慢慢盘算,该怎样向冯京回复才好。

    明远既不知道蔡京究竟会如何向冯京反馈,也不知道冯京会怎样处置这一场旱灾。

    只是看样子冯京并没有什么有效的招数,甚至想出这等无奈的手段。

    但是几天之后,“为国找钱”的任务就下放到了三司使沈括的头上,并且还专门点了“金融司”的名,要金融司尽快拿出一套筹款购粮,赈济北方灾民的方案出来。

    明远面对愁眉苦脸的沈括,笑道:“这有什么难的?”

    沈括还没转过弯子,道:“愚兄于这食货财计之事……并不擅长啊!”

    说到这里,沈括猛地醒悟,继而精神大振,闻道:“远之,你有办法?”

    明远笑道:“办法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存中兄,你与开封府尹陈绎相熟吗?我需要你陪我到开封府去拜见一下这位陈学士。”

    过了两日,一个令人震惊而又振奋的消息在汴京城中流传。

    “什么?开封府开放了关扑?”

    关扑一向为官府所禁,通常只有在冬至、元日与上元节时会暂时解禁。

    “不不不,不是关扑!”

    将消息放出来的人见对方误会了,连忙摇着手解释。

    “是彩票!”

    “听说叫……赈灾彩票!”

    第259章 亿万贯

    自从进了三月, 汴京粮价高企,不少小商贩破产, 或者减少所雇佣的人手, 令不少人丢了糊口的饭碗。

    因此开封府的赈济压力也不小,府尹陈绎为此整日愁眉不展,胡子都白了好几根。

    近日大相国寺跟前, 由各家大户设了施粥的粥棚。

    但陈绎心中清楚,这些大户人家用来舍粥的钱, 恐怕还及不上他们一笔买卖所赚来的。

    而对于偌大的国家,大相国寺跟前施舍的这一点点粥, 更像是杯水车薪, 根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看来不过是一种表演而已。

    怎样将钱从有钱人手中取出来, 是所有面临“找钱”压力的衙署面对的共同难题。

    当然,陈绎算是心里有底的,他知道开封府不会乱,因为任何宰执都不会放任天子脚下的汴京城出乱子。

    开封府若是没钱,他可以向宰执们去要。

    天下其它州县该当如何,就不是他陈绎能管得着的事了。

    可是这次三司使沈括与金融司监司明远联袂而来,提出的要求, 实在是令陈绎没有想到。

    开放关扑?

    然而又不是关扑?

    最终陈绎听明白了明远的解释, 点了头,表示同意明远尝试一期, “看看效果”。

    于是三天后,清晨刊行的《汴梁日报》上, 头版刊出了大消息。

    报童们跑过汴京城中光秃秃的街道, 扬着手中的报纸, 高声道:“开封府发售‘赈灾彩票’,第一期共100万张,不可错过!”

    各家正店、脚店和洗面汤的小店里,读报先生为听众们讲解这“彩票”的发行规则。

    “……每张彩票售价是100文,每人每次限购10张。总共发行100万张。”

    每人一次最多只能花1贯钱。

    “这些彩票都是分两次印制,再粘合于一处。将表面的一层撕开,就可以知道是否中奖。”

    “中奖!”

    汴京城的寻常百姓一听见这个字眼,顿时全都来了精神。

    这听起来有点像“关扑”?

    要知道,汴京人……甚至是全天下的宋人,都热衷关扑,甚至有些人为此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若是没有官府限制,怕是这些家伙们一天到晚,吃饭睡觉,都会顺手来一场关扑。

    可是关扑明明只在年节时候才会解禁。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我们只管它是‘新式关扑’!”

    在汴京百姓们口中,这赈灾彩票马上变成了“关扑”的官方最新表现形式。

    “什么奖项?什么奖项?”

    人们顾不上去想这些彩票的发行背景,而是一叠声地催促读报先生,告诉他们这种新式“关扑”,究竟能中到什么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