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历史小说 - 我力能扛鼎在线阅读 - 我力能扛鼎 第322节

我力能扛鼎 第322节

    唐荼荼光是这么想想,都能再掉半缸眼泪了。

    “你来这儿干什么呀……”

    “你在京城等我就好了嘛,你过来干嘛呀……”

    他吃他的八珍宴,她谋划这穷县城,等三年后她从这穷得焦心的地方回去了,把仇官厌富的念头埋实在了……还能好好地做朋友。

    唐荼荼眼泪不停地掉,哭得彻底没了相,鼻涕一把眼泪一把,还惦记着抬手推搡他,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只妄想靠这么一只手,把他推回京城的富贵窝去。

    于是,那些未尽的话破开他胸口,破开他一身的锦绣,晏少昰忽然之间全听懂了。

    他旋身坐下来,一字一字,格外着意地开口。

    “再说我。什么四冷四热四糕果,都是与你吃饭的时候才这么点,怕你平时俭省,舍不得吃,专挑大酒楼请你用膳。”

    “你不在的时候,我在府里每日食两顿,辰时一顿,申时一顿,每顿三菜一饭一汤,是我一人的食量,我没拿剩菜赏下人的劣习。有时饿得早,黎明出门前喝杯枣茶,配两块点心,夜里饿了,则再添一碗云吞。”

    “你每次见我穿新衣……你是客,见客,自当穿新衣,你不见我的日子里,岂知我穿的不是旧衣?”

    “这是去年的旧衣。”他挽起外衫袖口,露出里边的中衣,握着唐荼荼的手摸上去。

    唐荼荼被他抓着,摸到了毛茸茸的袖边,绢绸料子会勾丝,穿久了会毛糙,也会变得更柔软贴身。

    “我哪里有天天穿新衣,一天扔一身衣裳?我府里有浣洗房,衣裳穿脏穿旧了都是要洗的,算不上衣食俭省,却也没敢在吃穿上花耗太多。”

    “我不去欢场yin乐,不养通房婢妾,不赌六博,不囤积珍玩,没收过六部官员孝敬,也从未索贿鬻爵,府里每月最大的开销是门客和影卫的工钱,钱自我的岁禄和食邑来。”

    “幼时不懂事,确实胡乱花销过,买过金的碗碟银的座儿。可自我十四岁出宫开府以后,再没一掷千金给什么玩意花过钱。”

    他在这点小事上辩白半天,咬牙切齿:“你说我骨子里是皇家人……还想讲什么?与我割袍断义,分道扬镳?”

    唐荼荼瘪着嘴,差点又哭出来。

    直到额头贴上来一点冰凉。

    那是神像前的冰台釉,扁扁的釉罐里盛着冰,上方一点香,白烟会随着凉气向下流。

    晏少昰拿这罐子贴在她脑门上,去敷扇骨敲出来的那点红。他的手平时干燥温暖,这会儿潮沁沁的,也出了汗。

    “你怜贫恤苦,这很好,但世态人情复杂,兴新革旧如何之难?你不能看见一些百姓生活困苦,就觉得官是贪官,吏是污吏,皇帝家个个该死。”

    “也不能因为我一字之错,一句失言,就把我划到恶人那边去。”晏少昰声音低着,莫名也委屈了。

    “你说疍民可怜,那你替我想想,还有什么法子能治得了这片乱土?慢慢想,不急。”

    他语气轻得,像在哄她。

    天飘着点毛毛雨。

    唐荼荼一把眼泪一把汗,糊住鬓角的头发,在这个湿软温润的下午坐在道观里喝茶。

    上香的信士有时逛进来,来了又走,留不了多久。

    唐荼荼什么也没想,放空脑子,坐在蒲团上,听着外边的道长撞金伐革,吟着《度人经》。

    旁边的二哥一直坐在那儿,守着一只红泥炉烧水,壶咕噜咕噜开了,他捻点茶叶沫洒进去。

    直到请神大典结束,公孙家的仆役找进来,急匆匆落下一句:“姑娘怎么还在这儿喝茶呢?我家少爷小姐遍地找您,快去吃席呀,吃完下下饭就要登船啦!”

    唐荼荼愣住:“这么赶?”

    她衣裳淋了点雨,已经不能见人,急匆匆找了家客栈更衣洗头,因头发淋雨会痒。

    祭妈祖供的是三牲,猪、牛、羊,信士能不能吃荤要看地方,此地是不忌荤的。城里来供神的士绅不光施香火,还会集钱赠予渔村三天的流水席。

    流水席,不分什么首尾次序,男女老幼随便坐,一桌八位,坐满就开席,吃完了擦把嘴便走,清台撤盘都有杂役收拾,颇有乡间趣味。

    人太多,唐荼荼已经看不见爹娘的影儿了,却看见了叶先生,一问,才知爹娘去了酒楼,沧州来的通判大人做东,请县里的官员吃酒。

    那是知府座下的二把手。唐荼荼大约有了数,领着二哥找收拾利落的桌子坐下。

    此处淡水用得节约,又是流水席,前头用过的碗筷过遍水就算是洗了,干净不到哪里去。

    晏少昰学着唐荼荼,拿大麦茶浅浅烫了烫碗筷,就这么吃了起来。

    唐荼荼:“二哥要是吃不下,咱们去外边吃吧。”

    他道:“无妨。”

    无妨确实是无妨,但他坐在这儿,是个人都要多看两眼。

    乡间大席,鸡鸭鱼rou四大盘是必有的,上头摆着rou,底下白菜土豆垫分量。米饭没蒸够火候,口感发僵,汤起了个“翡翠木樨羹”的雅名,实则是冬瓜鸡蛋汤,煮熟冬瓜,勾点芡,再一只鸡蛋搅匀了泼锅里,撒点盐就是一大盆汤。

    农民没有用公筷的雅习,席上便也没摆公筷,大人忙着替自家孩子争菜,把鸡鱼往小孩面前端,推盘换碗,汁水在桌上淋漓滴答。

    二殿下也不多瞧一眼,只就着面前的凉拌水芹吃他那碗米,真真正正的粗茶淡饭。

    唐荼荼给他夹了一块红烧rou放进碗里,晏少昰顿了顿,也夹起来吃。这不是地道的五花rou,三分瘦rou连着七分膘,大约是肥rou味道重,他含在嘴里有一会儿,才咽下去。

    唐荼荼有一点点想笑,悄悄问:“你是不是怕自己不节俭了,我就不跟你做朋友了?”

    她是打趣的意思。晏少昰却点头。

    “怕。”

    他抬眸瞧她一眼,又垂下眼睛,慢腾腾吃那碗米。

    一个“怕”字,杀没了唐荼荼半条命。她想她可太不是东西了,怎么能那样说他,拿最狠的话扎他心。

    唐荼荼愧疚得不行,放在桌下的手攥了攥他的袖子,不知道该做什么,又悻悻放下。

    不等收回手,被那只大掌握住了。

    晏少昰握着她的手翻转过来,往她掌心里放了一物。

    是道观发的经牒小册,招纳百姓入教信教的,进门时人人都能领一本。手大的袖珍书,唯独封皮上两溜小字写得很好。

    ——天下太平,五谷丰登,万民作善,咸得长生。

    占尽几个好词,唐荼荼弯起眼睛,把这小册子塞进书袋里。

    第295章

    请完神,之后是盛大的海祭。

    拜天后有一套成章成法的讲究,譬如元宵节要放海灯;三月初三娘娘寿辰,要抬着金身绕海岸一圈,这叫娘娘绕境巡安;九月初九是娘娘羽化升仙的日子,童男童女面朝海跳八佾舞、鱼苗大放生。

    而这场开光典也有开光的讲究,三千信士要出海祭拜——当年海神娘娘的真身是从福建贤良港出发,“乘席渡海”到湄洲屿羽化的,再加上北地争执名人故里,所以在天津,这一传说变成了“娘娘从津口出发,渡海到达山东蓬莱岛羽化”。

    最虔诚的信士每年会搭上神舟,重走娘娘升仙之路。

    蓬莱离得不远,坐大船一日半就能到,正值闷热的三伏天,去蓬莱就成了条极热门的游玩路线,京畿、辽东、山东几地有钱的商客、文人都会坐船出行,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祭海团。

    码头南北侧的干船坞是一排人工挖凿的大塘,平时排空水,塘底只剩砂石,用来泊船修船。这会儿一开闸,海水痛快地涌进去,几十条楼船随涨水而浮高。

    从运河一路过来的大官、豪商都有自己的船,沿岸船工无数,绞船索的、扛压舱石的、赶着临上船前吃面吃rou的,海岸上一片红火。

    “茶花儿,怎么还不登船?”

    公孙和光老远看见她,挥手唤了一声。

    这平时总是一身骑装的姑娘,今儿换了条彩袖裙,两条袖幅上点染了大片的五彩云,很惊艳。

    唐荼荼说:“我等我爹和母亲呢,珠珠也不知道在哪儿。”

    和光又惊又奇地瞧着她:“茶花儿你是傻了还是怎么?大人们全坐另一条船啊,咱们这条是相顾船,刨掉八十个摇橹兵,就是一船的青年才俊和妙龄大姑娘——相顾懂吗?大伙儿趁着一块玩,相看相看,看对眼了就是姻缘,看不上的心里也就有了数。”

    “天天搁家里听爹娘念叨‘张家老大好,王家老二妙’,盲婚哑嫁还不腻啊?难得出来玩,你怎么还要带上爹娘一块上船啊?”

    唐荼荼:“哈?”

    什么相顾船,没人跟她说过啊!

    她猛地记起几天前公孙景逸的原话,说的是“在那儿能见着全天津十之七八的门户子弟”,敢情是全城官家子女大相亲!

    身旁的二殿下脸一黑,活脱脱成了尊门神,一霎间就记起此“公孙家”是哪个公孙家了,听见“相看”更是沉了眉。

    和光不大能察言观色,但看人气度风仪还是错不了的,犹豫问:“茶花儿,这位是……?”

    晏少昰微微一笑:“劳烦姑娘,在船上添个位置。”

    他话是对着和光说的,唐荼荼却被不知来处的冷气吹得后脖子一紧,只听二哥幽幽道。

    “爹娘上船不合适,我这做兄长的,总该上去把把关——meimei说是也不是?”

    唐荼荼敢说不么?唐荼荼一声没敢吭,平白心虚了半天。转念一想,自己心虚个什么劲儿,没道理嘛,便又坦坦荡荡地直起了肩膀。

    满码头都是公孙家的兵,她托了个小兵头去知会爹娘一声,跟着和光坐上马车向东走。

    海边分辨官、商与民的办法简单,因为沙滩上铺出来的趟马道不结实,损耗快,便只许官家走。富商坐轿,两人抬、四人抬的都有。

    “西边是百里码头,大小渔船随便停;东边才是领港,大船出入海都从这边走,商船上岸要缴税,官船停泊要收钱。”

    唐荼荼一句句听得仔细。

    可当马车抵达领港、转过那片湾后,她突地一个字听不进去了,被越来越近的大船震得说不出话。

    这出海的巨轮长得一眼装不下,高得仰头望不见顶,雄踞在船坞上,岸边百余卖淡水卖吃食的小摊全被它纳入荫凉里。

    今早瞧那几条捕鱼船时,唐荼荼估摸一条船有二十来米长,她还假迷三道地搁心里边赞美了一下古人的造船技艺,觉得那就算是这时代的庞然大物了。

    可此刻站在海边,才知早上的捕鱼船什么也不是。

    尖梢的船头底尖顶方,人站在岸上如仰视渊壁,头尾两条铁锚比人的腰粗,紧绷绷扎进水底,这两根定海的巨柱钉住了船,任凭浪花拍岸,不见船身晃一下。

    粗粗打眼一瞧,这船身竟奔着百米去了!

    纯手工时代的全木船竟能达到如此极限,唐荼荼恨不能当场拉绳,好好测测这巨轮的长宽高,把曲度、张力等等数据算尽。

    晏少昰也仰头望着,到底是比她见过世面,道:“这是海沧船,是一等一的宝船。”

    “当年西洋使节东渡,载了一船的宝贝,从广东靠了岸,那是咱们中土有载以来,第一回在海边见到蓝眼睛黄头发的人——天下文人争着讴歌作赋,将那些西洋人视作神仙渡海,称他们是仙人下凡。”

    唐荼荼睁大眼睛:“之后呢?”

    海风吹得他俩都大了声音,晏少昰意气风发笑了声。

    “时逢高祖爷爷在位,心想番邦小岛,作出如此大的风光,叫我泱泱大国如何自处?遂命沿海设立海作务,势必要造出比西洋人大十倍的船——其中,福州造船的技艺最高妙,最早献上了宝船,高祖大笔一挥,题名‘海沧’。”

    “那几十年,福广、江浙、辽东、山东几地争相造大船,又一连造出了‘破浪’‘举风’‘劈波’几种巨船,沿海的舟作坊与干船坞能连成排。再回头瞧西洋人的船,当是笑话了。”

    “只是咱们造船是为了防海战,船上都是坚兵大炮,真要说起来,跨海航行的本事不如洋人,洋人这几年又在琢磨如何西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