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荒啦文学网 - 都市小说 - 平凡之路2010在线阅读 - 平凡之路2010 第196节

平凡之路2010 第196节

    可惜他现在已经不是个自由自在的大学生了,而是一条苦逼的创业狗,所以他提前一周就赶回了学校。

    李莫言和李建国当然也同时出现,他们在年前就已经约好的,林一在寝室里见到自己的室友之后还有点小兴奋,两人互相分享了彼此带的小礼物。

    林一带的是一种小零食叫作长鼻王,算是他的童年回忆,似乎只在长三角一带有售。

    李建国给他带的是大名鼎鼎的东北姑娘果,这种水果在外地还不多见,林一尝了之后觉得口感酸酸甜甜很是清新,而且不得不说这个名字听起来就让人很感兴趣。

    汇合李莫言之后,三人先是到医院去看望了被迫在这儿过年的张清远,确认他的康复状况良好而且情绪也不错,之后才放心地回到学校的地下室开会。

    三人首先交流了一番过年期间的见闻,当然主要是李建国在分享,林一听起来觉得东北的年味比临安要浓。

    他们是个大家族,同辈之中远远不止李莫言和李建国两人,只是他们年龄最接近,所以向来走得最近,人一多聚起来自然就热闹。

    轮到林一的时候,他这边可讲的事情就没那么多,唯有于秀娟女士在年夜饭的时候炫耀他创业挣到钱这件事还算有趣,所以就简单提了提。

    不过他很快发现,李建国听完略显尴尬的样子,师姐倒是神色如常,想到年前的话题立刻就问道:

    “怎么,家里面还是不同意?”

    李建国有点支支吾吾,所以李莫言代替他回答道:“家里面确实都不太支持。”

    李家的情况显然跟林家不一样。

    林一之前随口报的那点数在于秀娟看来就不少了,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还挣不了那么多,在校就能赚到当然算是了不起。

    至于李莫言和李建国的家族,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也是不差钱的,觉得大学期间创业只能说是不务正业。

    就像李建国年前自己说的那样,家里对他们最大的期望是以后留京进体制,次优的选择是毕业后回乡继承和壮大家族在当地的资源。

    总之不包括这种莫名其妙的所谓创业。

    用那些长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送外卖算什么正经生意?我们家的人做这种事说出去都叫亲戚们笑话!”

    李莫言进一步解释:“主要是建国上个学期为了忙活创业的事情挂了好几科,这看着照这个趋势下去的话,估计都毕不了业了,所以叔叔有点着急。”

    她不是刻意鞭尸李建国,而是纯粹就事论事,实际上她没有仔细说当时的场面已经是轻描淡写了。

    其实她自己的成绩也有明显下滑,父母那边也是有所埋怨的,不过这些话师姐就没有讲了。

    林一大概理解了这个状况,自己好歹还及格了林爸那边尚且忧心忡忡,李建国挂科好几门这事儿自然会影响家里人对他们创业的看法。

    李建国虽然一开始的时候还比较稚嫩,不过半年的时间磨练下来已经是这个团队不可缺少的一环了,林一当然是不希望失去他的。

    “那你们这次怎么出来的?”

    李建国不在意地摆摆手:“我们都是成年人了,要出门难道还需要家里同意吗?当然是自己买票就出来了。”

    林一知道这事儿恐怕没那么容易,他又想到李莫言那边:“那师姐你从院学生会辞掉了公关部长的事情,想必也……”

    “我根本没告诉他们。”李莫言简要回答。

    “哈哈!”

    李建国放肆大笑:“还是我姐有先见之明,早知道我也不说挂科的事情了,反正大学里面又不会寄成绩单回去。”

    其实大学里面如果真的挂科太多以至于可能毕不了业的话,学校还是会联系家长的。

    不管怎么说,自己的两个合伙人没有因为家里的反对而动摇创业的信心,还算一个好消息。

    林一想了想:“那不如这样吧,建国以后你尽量留在学校里面坐镇,外面的事情主要由我和师姐两个人去跑,这样的话你还能多上一点课。”

    能有多大效果不好说,学习这个事情没什么诀窍,是要花时间的。

    李建国还想推辞:“用不着,还跟以前一样就行,该干嘛干嘛,大不了我自己再多下点工夫。”

    这话有点打肿脸充胖子了,之前最忙的时候他们基本上除了吃饭睡觉都在忙创业的事情了,哪儿来的更多时间?

    李建国只是觉得,如果另外两个人都在外面跑来跑去而自己在学校里安安耽耽上课的话,还算什么京电三叉戟?

    “就这么定了。”

    李莫言不顾李建国的死撑直接帮他答应下来,“你也不想真的搞到被学校退学,然后明年回家的时候被叔叔打断腿吧?”

    说到这里李建国的表情也有点讪讪,看来小的时候没少被他爹棍棒教育。

    两票对一票这个事情就算定下来了,不过李建国还是很有义气地在脑子里暗想,自己绝不会拖团队的后腿的。

    创业半年时间,挣到多少钱还是其次,李建国最喜欢的是这种团队之间相互扶持一起努力的氛围。

    师姐那边就用不着林一去说什么了,她一直是个有决断的人,所以林一想到的是另外一件事:

    “你们俩在家里会遇到长辈的反对,那其他成员是不是也会如此,毕竟他们甚至还不是合伙人的身份,只是一个小员工而已。”

    他说的不是那些兼职的配送员,那些本来流动性就大,而是他们核心团队的另外十几号人。

    “很有可能,过几天其他人陆续回来之后,得关注一下他们的心理状态,必要的话还得跟他们谈谈心。”

    在学校的时候大家凑在一起,每天同进同出很有干劲的样子,也没谁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是过年回家的时候就会被父母或者各种七大姑八大姨以他们的“传统观念”来审视了。

    耳根子比较软的人可能就会动摇。

    林一感慨地叹了口气:“样样都得考虑啊,今天才知道为什么人家说年关是个关。”

    第263章 搞钱不容易

    林一他们商量完稳定军心的事情之后,就开始说开年之后怎么进一步发展的问题,首先重中之重的当然是迫在眉睫的饿了吗的威胁。

    他们用了模拟攻防,也就是假设“如果我是饿了吗,我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随便”这样的方式设想了半天可能遭遇的打击,然后又针对性地讨论颇具方案。

    讨论来讨论去,他们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需要钱。

    不管他们打算怎么招架,都不可能凭空变出钞票来,归根结底还是手上有粮心里才不慌。

    于是他们去给李菲菲教授拜了个年。

    因为学校还没有开学,这次就不是在办公室里了,而是在提前联系过之后赶到了女教授的家里。

    李菲菲还算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正月期间林一他们当然不会空手上门,大家互道了一些吉祥话。

    李教授的先生是一位在产业界工作的资深人士,也很客气地过来打了招呼,然后才把空间留给了他们。

    显然,李菲菲是猜到了他们的来意的,还没等他们找机会开口自己就先主动说道:“你们是为了融资的事情来找我的吧?”

    林一三人都有点不好意思,李菲菲一直对他们帮助很大,年前答应了会帮着问问融资的事情,现在还没开学就催上门来了,多少有点不礼貌。

    李菲菲没有介意:“用不着不好意思,真正做事情的人就不能太在乎那些繁文缛节。”

    “不过我这边暂时没有好消息告诉你们,有个别朋友向我表达了一定的意向,年后可以跟你们接触看看。”

    “为了避免你们到时候过于失望,我得提前给你们打个预防针,这个所谓的有意向到实际投钱给你们中间还差着十万八千里,所以暂时不要太过于乐观。”

    李莫言和李建国点头表示受教,林一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专业的投资人一天见他们这样的创业者可能要见好几组,这还是在对方相对靠谱能聊出点东西的情况下,那种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的创业者十分钟就能打发一个。

    那么多人里,最后能拿到他们钱的寥寥无几。

    林一毕竟也没有真正创过业,顶多有一些超前的见识勉强算个理论派,所以还是诚心诚意地请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有的。”

    李菲菲耐心地传授着经验:“跟投资人见面要掌握好分寸,首先你要拿出让他感兴趣的东西,可以是一个新奇的点子、一种至少听起来可行的商业模式,如果你能拿出独门技术那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你也不能太信任他们,要始终谨记你跟他的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把自己的底牌全都透露给他们也是一种很危险的行为。”

    “因为他们完全可以找其他人来做你想做的事情,特别是你们这种情况,保不齐就是对手派来的探子。”

    这个提醒林一三人都能理解,上次刘简妮就是在创业大赛上发现了他们的存在,反手就转告了他们的竞争对手饿了吗。

    还好当时没有漏太多底。

    找投资其实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要是隐瞒得太多呢投资人可能觉得看不到你的真东西,当然不愿意投钱,毕竟圈子里诈骗也是常有的。

    但是拿出太多东西呢创业者也觉得不放心,生怕自己分分钟被教做人,所以要找到一个默契的平衡点。

    其实那种有过经验的连续创业者,特别是以前有过成功案例的,投资人对他们就比较宽容了,甚至只是冲你这个名字就可以直接掏钱。

    不过那种创业者早期是不愁钱的,都有自己熟悉的投资人,也不会在市场上随便接触陌生的机构。

    这些事情李菲菲就没有跟他们说了,因为这边三位都是典型的“白板创业者”,也就是无名小卒。

    “所以你们要好好准备准备,想想怎么把项目推销出去,等你们觉得差不多的时候就可以去跟他们见面。”

    林一他们从李菲菲教授那里告辞离开之后准备了不长的时间,主要是网站的业务逻辑、竞争优势。

    他们顺便还把林一上次编的故事都润色了一下,虽然最后并没用上。

    然后就开始和李教授介绍的投资人见面,因为公司不是学校不用放寒假,所以他们的工作早就恢复了。

    林一见了几家之后发现大家关注的事情大差不差,其中最难以回避的就是和饿了吗的竞争。

    其实创业的时候有一个模仿对象不完全是件坏事。

    比如国内互联网行业早期大家都是从美国硅谷抄来的商业模式,跟投资人介绍的时候大大方方说我是国内版的某某某。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别人理解你的商业模式,而且有一家可比公司放在那里,两相比较算估值的时候比较好说。

    你抄的对象用户多少,估值多少,那以你的用户数应该估值多少?

    一道简单的小学算术题。

    但林一他们现在的情况不太一样,大家不是在大洋两岸错位竞争的,而是直截了当要在一个碗里抢饭吃。

    既然已经不是一个新东西,又已经有一个成立时间比你早、规模比你大得多的行业龙头摆在那里,大家在同一个赛道上飙车,这个障碍物是越不过去的。

    也不是说有人做了就不能投,这样的话就不存在风口的时候大家一拥而上了,而是要画一个投资人吃得下的饼。

    林一当然会为自己辩解:“虽然在线订餐这个市场现在还比较小,但最近两年就是一个关键的爆发期,完全容得下两个企业同台竞技。”

    他的意思是市场容量很重要,一个十亿的市场就算占八成的份额,也不如在一个百亿的市场上吃两成的份额。

    这个答案看起来并没有得到投资人的认可,论行业研究的话他们做的比林一细多了,用不着林一给他们上课。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投资人都一口回绝,但也没直接答应下来,而都是以“再考虑”“再研究”拖延下来。

    搞风投的金融机构不是银行那种蹒跚的巨人,他们的效率是很高的,所以没有回音本身就是一个结果。

    跑了几天一无所获的林一向自己的两位合伙人感慨:

    --